商務部專家:制裁日本是雙刃劍
商務部專家:制裁日本是雙刃劍 或致兩敗俱傷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題:中國商務部專家:發揮市場力量處理中日經貿關系
“官方不輕易發動經濟制裁,而是讓市場力量對貿易和投資發揮作用”,談及中日經濟關系走向,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博客,微博)如是說。
自9月日本“購島”引發釣魚島爭端極速激化,中日經濟關系因此遭遇軒然大波。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對華投資和生產活動已開始放緩。2012年7-9月,日企針對中企的并購件數較4-6月減少75%,并購金額減少約7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0日亦發布數據顯示,9月日系品牌乘用車在中國銷量同比下降40.8%。
當前的中日經濟波動讓中日經濟走向撲朔迷離,而未來兩國可能采取的行動已成為世界關注焦點。
“要讓市場的力量發揮作用,而對于日資的基本政策仍應一視同仁”,馬宇強調。
馬宇認為,中國應秉承兩點基本原則處理中日經貿關系,首要的是,政府應該在現有規則,即國際規則、條約義務及中國法律政策范圍之內處理中日經濟交往。他指出,這不僅涉及中日兩國,更影響中國對外經濟政治交往的整體國際環境,事關重大。
“第二點,中國要發揮市場力量給日本政府‘做工作’”,馬宇進一步解釋,如果中日關系持續緊張,日本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必將提高,其競爭力下降影響經營效益,如此日企將會主動游說日本政府。
馬宇告訴記者,本土化對于跨國投資成功與否至關重要,而本土化包括了跨國公司與當地政府、社區、消費者及員工的多重關系。如果國民感情受到傷害,消費者選擇偏好必受影響,跨國公司處理其與當地政府、社區關系的成本也會額外增加。
事實上,發揮市場力量不僅是中國影響對方政府的助力,更是“以柔克剛”的自我保護之道。
馬宇指出,“官方制裁是雙刃劍,傷你也會傷我”,而市場力量卻可以避免兩敗俱傷的損害,因為中國企業會自行尋找市場替代力量。
他告訴記者,通過市場力量協調,當企業發現中日關系不穩定,依賴日本的風險系數上升,日產商品或技術的配套服務、轉讓隱患增加,企業就會主動尋找替代力量,自然完成經濟交往向替代者的轉移。用馬宇的話講,就是用“貨幣投票”。
日媒此前報道,隨著中日關系持續惡化,一些日本企業出現了加速“脫中國化”的跡象,其投資、生產據點開始向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地區轉移。
對此,馬宇表示,日本可能將部分勞動密集型投資轉向東南亞,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國市場,不僅因為中國市場空間的廣闊、基礎設施的成熟和資源人才的充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在華投資多涉及產業鏈,無法大規模轉移。
目前,日本企業已經構建了向中國出口核心部件,在中國組裝成最終產品,然后再出口、返銷的生產體制,形成了振興以中國為中心的外需來彌補內需不足的經濟復蘇模式。
基于日本產業鏈的上述特點,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分析,日資向東南亞轉移,不僅不會打擊中國經濟,反而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金柏松指出,日本在中國投資產出流向一般有三,在中國當地銷售、返銷日本及銷往歐美等第三國。而歐美在統計貿易數據時,將該部分產品計入中國對美國出口,盡管產銷的絕大部分利潤流向日本的母公司。
金柏松直言,如果日本“迂回”貿易性質的投資轉移出中國,中國貿易順差所導致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將大大緩解,而中國其他產業和自有資本填補日資空缺并非難題。(完)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