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額寶”的誘惑有多大
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寶近日推出了“余額寶”業務,它真能讓用戶的錢增值嗎?
“余額寶”的誘惑有多大
橫空出世的“余額寶”
由支付寶和天弘基金面向互聯網用戶打造的“余額寶”于17日正式上線。支付寶用戶把錢轉入“余額寶”后,可獲得一定收益。記者查詢發現,“余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19日為4.968%,21日為5.222%,而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3%。
支付寶公關總監陳亮告訴記者,與傳統貨幣基金相比,“余額寶”將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銷系統前置到支付寶網站里,一元起買,用戶購買很方便;“而一般的貨幣基金需要一點門檻,可能是500元,可能是1000元”。
“一般貨幣基金贖回可能需要1-2個工作日,而‘余額寶’里的錢隨時能夠用于網上消費、支付寶轉賬。”陳亮說,以后“余額寶”有望支持信用卡還款、水電煤繳費等,隨時能夠用于支付和使用。
截至18日21時30分,“余額寶”上線6天,用戶數已經突破100萬。
“余額寶”影響幾何?
對于普通個體消費者來說,尤其是近8億的支付寶用戶來說,該如何用好“余額寶”呢?
“‘余額寶’只是在買賣貨幣基金的流程上進行了小小的創新,但對支付寶里有余額的人,或是有活期存款的人來說大有好處。”在廈門從事金融工作多年的林愛華說,過去,活期存款利息只有0.35%,取出來的現金根本沒利息;現在,普通個體消費者可以把這些錢都放到“余額寶”里。“基本上,1000元放1天掙0.1元錢,放3個月就能掙個快遞費。”
從試運行情況看,這項創新激發了理財意識。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表示,網購群體里年輕人非常多,他們可能沒有太多金融頭腦,而且是“月光族”,但零碎的錢通過一鍵開戶、一鍵購買,碎片化理財就可以做起來。“‘余額寶’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小步,是整個基金行業的一大步。”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余額寶”是一個會讓消費者更容易沖動消費的工具。“就像是商店推出‘會員卡充100返50’的活動。”對一些本就沒有理財意識的人來說,把存在銀行卡里的錢放進“余額寶”,加大了這些錢被消費的可能,對于個人理財來說并不有利。
“互聯網金融”能否沖擊傳統金融?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阿里巴巴整合支付寶、阿里小貸等業務,籌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時,中南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楊懷東就曾對記者表示,阿里巴巴已經具備了“進軍”金融的先天優勢。“因為金融業的核心就是信用和數據,而阿里掌握最為準確的就是這一點。”
但仍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穩定,但若基金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等,而所持流動資產又不敷支出,貨幣市場基金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低風險不是無風險,信息披露、權責界定等工作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楊懷東說。
針對此次21日證監會“要求支付寶就此次‘余額寶’業務所涉及未備案的基金銷售支付結算賬戶限期補充備案,逾期未進行備案的,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業內人士認為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公平看待。
“一方面要鼓勵互聯網企業在金融領域進行風險可控的創新,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阿里巴巴都要真正承擔起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責任。”供職于山西國內某商業銀行的康京說,金融行業是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高風險行業,國家監管部門須在其中發揮穩定市場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職責,金融創新不能夠也不應該成為違規的借口。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創新屢屢引發關注,幾乎每一次創新,都會激起“傳統金融業革命”的討論。
“現階段,傳統銀行金融中介的角色仍然沒有改變,互聯網在其中則是充當了一個工具。”林愛華說,“即使是網絡交易,消費者和商家都是通過銀行,支付寶等第三方擔保僅僅是一個工具,直白地說,消費者和商家仍然是銀行的客戶。”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從短期看,網上理財新興模式對銀行的沖擊不是特別明顯,但未來會逐漸增大。互聯網金融效率更高,網上點擊即可購買,服務成本更低,這會成為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摘自2013年6月25日新華社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