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業有望迎發展拐點
利好政策垂青,中歐光伏沖突和解
中國光伏業有望迎發展拐點
■ 本報記者 孫善臣
幾度處于僵局的中歐光伏爭端日前終于得到了和解。對于身陷困境的中國光伏產業來說,這是繼剛剛獲得國家政策的鼎力支持之后,收到的又一關乎光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捷報。
中歐光伏沖突和解
日前,全聯新能源商會、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可再生能源商會、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光伏產業聯盟等5家中國行業商會共同發表《關于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的聯合聲明》,宣告了中歐光伏貿易的價格承諾談判以雙方均能接受并確認的“妥協價位”達成和解。至此,中歐貿易史上最大貿易沖突以雙方的理性妥協而告一段落。
“出口歐洲市場占英利銷量約60%,是英利最重要的市場。中歐雙方就光伏貿易摩擦達成和解,至少8月6日起不會再按47.6%的稅率征收懲罰性關稅。這對英利來說是巨大的利好,可以繼續保持對歐盟的出口。”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共關系總監梁田向記者表示。
不過,由于目前官方發布的信息中僅僅確認了中歐雙方經過多輪的價格承諾談判之后取得了成果,雙方達成了妥協價格,但諸多令人關注的細節并沒有公開。因此,一些光伏企業還是表現出了一定的謹慎。
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謝健向記者表示,從現階段來看,具體雙方談判成果的細節和后續措施還都不詳,因此,一切還很難下定論。要等8月初相關細節公布才可以重新評估歐洲市場。
據了解,去年9月,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兩個月后又追加了反補貼調查,今年6月4日公布中歐光伏雙反調查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光伏產品在歐盟市場傾銷成立,并于6月6日起征收為期2個月、稅率為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方未能在2個月內達成和解協議,臨時反傾銷稅率將提高到47.6%。自歐方出臺反傾銷初裁決定以來,中歐雙方加緊了“價格承諾談判”的步伐,并最終達成和解。
產業有望步入良性發展
中歐光伏和談取得哪些具體成果,中國光伏產業扶持政策將如何落地,盡管這些還都不算明朗,但對于中國光伏業的未來前景,行業信心得到了大幅提升。
謝健表示,近日國家光伏新政明確了支持光伏業發展的政策方向,中歐光伏沖突的和解也使中國光伏業面臨的國際市場環境大為改觀。這些利好因素對于中國光伏業來說,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中歐光伏沖突最終和解令人滿意,這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談到國內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孟憲淦認為,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光伏產業有望迎來發展的拐點。
孟憲淦用數字向記者做了進一步解釋:近2年我國光伏實際年產量為21萬千瓦—23萬千瓦。從政策提出的目標來看,國內市場將有望每年消化10萬千瓦的光伏產能,而歐盟市場完成7萬千瓦的銷量,加之日本、東南亞、非洲等其他國際市場的貢獻,起碼可以維持我們近2年的實際產量水平。這對于國內光伏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據了解,近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光伏業的發展目標: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
對此,孟憲淦認為,這一發展目標告訴人們“十二五”期間,國內光伏市場到底有多大。中國的光伏市場目前處于政策推動發展時期,由于光伏產業在我國戰略新興產業中最具代表性,得到國家高度重視。
同時,孟憲汰表示,光伏產業的發展要和市場需求相適應,過去我國光伏業發展呈現自由無序、規模效益驅動型的低端發展模式,而這一產業的未來發展要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發展的軌道上來。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