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尋財政補貼資金合理配置新模式
關注安徽小麥優勢產區良種推廣補貼集中采購
安徽:探尋財政補貼資金合理配置新模式
■ 本報記者 戎素梅 通訊員 周啟安
近一段時間,安徽全省熱浪來襲,但3.1813億公斤的小麥良種驗收工作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不日將運往31個小麥優勢產區。
7月26日,安徽省2013年小麥優勢產區良種推廣補貼采購項目塵埃落定。這是該省第七次對小麥良種補貼實施政府集中采購。
自2004年安徽省在一批試點縣探索小麥良種補貼采購方式以來,以省級集中采購為核心的模式已成為該省落實國家小麥良種補貼政策的重要標簽。當越來越多的省份改用“一卡通”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后,安徽為什么要堅持小麥良種補貼政府集中采購?又為什么能夠堅持至今?
農民:從攤派任務到積極參與
阜陽市臨泉縣是安徽省有名的小麥主產區,共382個自然村、170多萬畝耕地,是2004年該省首批統一采購供種試點縣。
“國家下發每畝10元錢補貼,是鼓勵種植優良品種。直補的話,5畝地發50元錢,農民很可能買了煙,或用作他途,不一定拿來買良種,購種的價格也不一定有優惠,還不如幫他們購買優質麥種呢。”臨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濤笑道。
據介紹,2004年采取良種補貼采購前,該縣小麥平均單產500斤,最高產量800多斤。這幾年,平均產量達900斤,最高產量在1300斤左右。農民們也從不了解良種補貼政策,到逐步接受,再到積極參與,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去年,該縣采購麥種的成交價是每斤1.76元至1.77元。按照每畝地播種16斤種子計算,補貼的10元可折算為每斤0.625元,農民只花了1.14元左右,而當時市場價賣到了每斤2.4元至2.5元。楊濤說,今年縣里的小麥收成畝產在1000斤左右,差一點兒的也有五六百斤。
與臨泉縣相似,阜南縣也是2004年的那批試點縣。
“我縣一開始補貼面積40多萬畝,后來擴大到60多萬畝,最后實現了全覆蓋。”阜南縣農業委員會副主任熊培德告訴記者,最初,農民心存顧慮,不愿意參加,只得由當時鄉里有創新精神、敢想敢干的幾家種糧大戶帶頭先做。等大家看到良種補貼采購的效果了,就從攤派任務到積極上報,搶著參加了。
“農民接受、農委支持,是這項政策得以執行的重要基礎。”安徽省財政廳紀檢組長劉浩表示,該省小麥良種補貼政府集中采購政策實施以來,是各界人士的支持讓國家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成效:實現多方共贏 良性循環
臨泉縣、阜南縣的增產增收,在安微省并非個例。
牛運生是安徽省農委農業局局長,從事農業綜合管理工作多年,人稱“小麥王”,參與了近年來每一次的小麥良種采購活動的組織工作。他告訴記者:“統一采購供種前,60%-70%的農民都用自留種,換種率僅有20%-30%,這導致種子質量連年退化,產量降低。統一供種后,自留種情況逐年下降,帶動了農民種植良種的積極性,種子的純度和品質也有了很大提高,對小麥的深加工也很有幫助。”
牛運生說,以前,安徽各地小麥品種比較雜,高矮不一,俗話說“三層樓,五花頭”。現在,臨近小麥收割期,開車去淮北大地上一轉,田里的麥子齊刷刷的,非常平坦。
據了解, 2004年,安徽省從試點縣開始探索小麥良種補貼采購新方式,即由農業部門從農戶處歸集采購需求,按品種進行招標采購;2005年、2006年改由市級統一采購推廣良種;2007年起由省級集中采購。7年間,在多數省份將補貼方式由最初的招標差價供種改為“一卡通”現金直補后,安徽始終堅持采取省級集中采購模式。
安徽省財政廳政府采購處處長宋寶泉說:“從財政性資金的配置來看,將每畝地10元錢的補貼統一回收、集中采購良種,在財政補貼從貨幣到實物的轉化過程中,發揮了遠大于‘10元錢’的效益。”宋寶泉認為,這種配置方式更科學合理,更能實現國家“三農”補貼政策的初衷,也體現了政府采購對提升財政性資金績效管理的意義。
如今,安徽小麥良種集中采購已經形成多方共贏、良性循環的局面:一方面,政府的引導幫助農民種上了質優價廉的良種,小麥增產增收,農民得到了實惠,也更愿意種植良種;另一方面,良種采購的規模效應,使科研機構培育的新品種有了市場,帶動了供種企業的發展。
博弈:助推市場健康發展
采訪中,牛運生告訴記者,良種補貼采購政策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種子技術配套推廣過程中,農民和農業部門、村干部的關系變得更和諧了。而那些誠信履約、質量好、信譽高的種子公司,也通過參與政府采購,獲得了發展機會。
7月24日下午,在評審現場,不少農委主任向記者表示“壓力很大”,因為他們既要代表農民利益,又需考慮企業的合理利潤和持續發展,尤其是在商品糧價格攀高,今年種子價格普遍偏高的情況下。
在此次采購項目特邀監察員徐堂連看來,農民的利益能否落到實處,一定要理順農民與縣農委、供應商、集采機構間的關系,還要理順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的關系。
“由于體制原因,供種企業大部分都是從過去的農業系統中分離出來的,農業系統與供種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徐堂連說,為保證公平、公正,凡是在本地報價高于外地價格2分錢及以上的,他都會拒絕簽字。
“總體說來,我對每年的成交價比較滿意。”一家從2007年就開始參加投標的小型農場負責人表示,自主售種時,企業選擇的余地更多,而對政府采購這種有引導性的政府行為,由于回款資金有保障,加上規模的吸引力,企業會適當降低價格。
事實上,種子市場有其特殊性。據了解,安徽省近年來補貼采購的小麥良種,大多為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品種,這種品種在銷售中采用唯一授權,每一品種在某個縣(區)基本上只授權一家企業,這種銷售模式在客觀上限制了充分競爭。正如安徽省政府采購中心副主任廖曉虹所言,在探索小麥良種補貼政府集中采購模式上,安徽始終在路上,并將繼續探索下去。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