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改變了什么
大數據時代·地方理財智慧
開欄的話:
《大數據》一書的暢銷,也掀起了一股“財政大數據”熱潮。
財政是數據的富礦,也是數據的高地。但財政大數據是什么,從哪兒來,有什么用?
說到底,這是財政管理與信息化手段的關系問題,也是需要理論和實踐繼續回答的問題。從今日起,本報開出專欄,介紹大數據時代部分地方財政信息化建設的做法和成果。本期刊出昆山篇。
大數據,改變了什么
■ 本報記者 陳昂 趙家旺
財政人每天都在跟數據打交道,但由于業務量大、統計口徑不一、信息不共享等原因,隨時隨地拿出一個精準的數據不是一件易事。如今,這種局面在江蘇昆山有了改變。
“今年以來,財政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支出方面花了多少錢?”這是不久前記者在一次座談會上,對昆山市財政局分管副局長的即興提問。只見她低頭打開手機,輕點屏幕,十幾秒鐘后回答說:“截至6月13日,市級教育經費支出6.51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26億元。”
過去拿出一個數據可能要花一兩天時間,而現在隨手、隨時可以拿出最新的數據。“智慧財政”成了昆山財政的好幫手,解決了大問題。
逼出來的“大數據”
“大數據”是被“逼”出來的。
昆山,這座東部沿海極具活力的城市,經濟總量等各項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位居我國縣域經濟百強之首。這里外資、臺資企業多,產業密集,10年間,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已從2003年的24.17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220.28億元,甚至超過了全國許多地級市。
經濟越發展、政府收支規模越大,對財政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可在飛速壯大的經濟規模面前,昆山市財政局的“天然”局限性顯露無疑:受縣級市編制的限制,局本級行政編制人數只有30人,人人身背繁重的業務,“白加黑”、“五加二”成為工作常態。適應昆山經濟發展要求,升級財政管理手段,已勢在必行。事實上,信息化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全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如何充分利用技術工具,裝上一顆“智慧”之芯,真正為財政管理服務,而不是簡單的收收支支的記賬功能,這是昆山財政想要解決的問題。
“智慧財政”——2009年,在昆山市財政局應運而生。
信息科科長吳堅告訴記者,這種被俗稱為“大平臺”的信息化建設模式,與“一項業務、一個平臺”模式有著根本不同。它強調的核心管理理念是“數據大集中,業務一體化”:打通財政內部、財政和預算單位、財政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形成以預算為源頭,以預算執行控制為重點,以核算為依托,以決算和分析為反饋回路的閉環管理體系;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學、規范管理,實現預算核算決算一體化。之所以說它“智慧”,是因為最終落腳點是以數據為基礎,提升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進行定量、定性的宏觀、微觀分析預測,為財政運行和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支撐。
截至目前,大平臺建設已進行到了第三期:2011年,第一期項目完成信息門戶集成CA認證系統及電子簽章系統,在此基礎上,升級或新建了部門預算編制系統、預算執行系統、預算單位集中財務與監管系統等財政核心業務應用系統。2012年,第二期項目新建了行政綜合協同辦公平臺,實現了行政事務管理與業務系統信息共享。2013年,預算執行風險點動態監控系統等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隨著大平臺各個子系統的逐一上線,昆山財政迎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
到國庫集中支付大廳轉轉,是財政干部異地交流學習、記者深入采訪時的一個“保留項目”。大廳不僅直接反映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成果,也是集中展示財政管理和服務水平的窗口。
上午9時,記者推開了昆山市財政局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大廳的大門,眼前的景象讓人頗感意外:偌大的服務區,不見一個來辦事的人員;柜臺上,沒有了堆積如山的文件;辦公區只有幾名工作人員,安靜得能聽到他們敲打鍵盤的聲音。再看大廳一角的代理銀行駐地辦公間,門窗緊鎖,空無一人。
這里的一切與記者在其他地方見到的熱火朝天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對于記者的疑惑與不解,國庫集中支付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說:“以前我們這里也非常熱鬧。每到月初發工資的時候,就會像銀行那樣發號排隊,連站的地兒都沒有。”而大平臺建立后,網絡代替了雙腿,工作都交給了電腦,預算單位財務人員只要坐在辦公室登錄大平臺輕點鼠標,在電子單據上加蓋電子印章,經財政部門相關人員網上審核后,支付信息直接發送到代理銀行實行無紙化電子支付。
就像有了網銀,誰還會去銀行辦事?如今,大廳徒留了名字,工作人員也從過去的19人減至7人,但支付速度比過去紙質單據審核提高了數倍。
從“小賬本”到“大財政”
國庫支付大廳的改變,只是一種表象,背后則是財政業務的一場革命。
在不少地區,由于缺少各預算單位人財物基礎信息、重大專項資金信息、稅收統計數據等,財政部門手中掌握的常常是一個“缺頁”的賬本。有時即使是在財政內部,門對門也不“通風”。
這種“信息孤島”現象,在昆山財政大平臺上線后,逐步成為了過去時。
預算單位財務管理,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往,預算單位都有自己的核算體系和財務軟件,錢具體花在哪里,只在單位的“小賬本”中記錄。財政部門要了解預算單位的資金使用情況,需要多次給預算單位打電話要數據。但大平臺上線后,按照要求,預算單位的日常財務處理都要在財政大平臺的統一軟件上進行,財務數據統一存放在財政部門。每類資金、每個預算單位的資金處于什么樣的狀態,都在大平臺上顯示得一清二楚。
分散的小賬本,集中在一起,匯成了一本財政大賬。目前,平臺網絡系統覆蓋了市、區鎮兩級全部預算單位,涉及的用戶包括財政系統全體人員、市級300多家預算單位財務人員、區鎮近500家預算單位財務人員近1400個。全部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平臺扎口管理,2012年,市級財政累計無紙化電子支付財政資金226.7億元,直接支付比例達98.66%。
從碎片化到一體化
與財政管理“大集中”同步進行的是業務流程“回爐”。
自大平臺啟動以來,昆山市財政局在各種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業務工作情況,對行政辦公、財政業務的職能、內容進行了全面梳理。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5個業務規范,83個各類辦公、業務流程。
以國庫集中支付為例,在確定業務流程的過程中,國庫業務部門從財政指標、用款計劃管理,到遠程支付申請、實際支付,都做了充分調研,聽取了相關業務科室和預算單位的意見,并牽頭制訂了規范和流程,前后共修改了15稿,最終建立了指標、計劃、申請、支付等層層受控的管理和操作機制。
業務流程的統一規范,帶來的直接效應是消除了管理上的“碎片”現象。面對同一類財政業務,可供財政內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預算單位選擇的,只有一種流程、一個模子,各定“規矩”的問題迎刃而解。
在這種機制下,“權限”二字被刻入了工作人員的腦子。
預算科科長周巍對此深有感觸,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沒有指標,就沒有計劃;沒有計劃,就沒有支出。所有已明確預算指標的資金支付流程無需局領導簽字,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審核操作權限,按照系統的流水線執行即可,最大地減少了自由裁量權,增強了預算約束力。
行政事業財務科工作人員還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某預算單位制作的分月用款計劃,首先要經過他的審核,核對預算單位的指標金額、申請金額、支付方式、資金性質等信息,審核無誤后點擊確認通過。之后,系統會將這張用款計劃單據自動流轉到科長,經復核后下達給預算單位。
環環相扣的審批流程,相互制約的用戶權限,不僅讓業務操作公開透明,也“鎖”住了人和資金的安全。國庫科科長王彬告訴記者,今年起各市級預算單位新設、變更、撤銷賬戶全部要通過賬戶管理系統實行網上申請,有關審批附件通過電子附件上傳,按照流程節點審核通過后的所有賬戶數據都跟財政應用系統同步,如果收款人出現未納入賬戶管理系統的預算單位賬戶,系統將報警攔截,不予支付。
從數字統計到數據決策
大廳冷清了,賬本變大了,碎片消失了……這些只是變化的局部。“大平臺”的影響在昆山財政的日常工作中隨處可見。
在公文處理中,財政局是所有市直主管部門中辦文單數量最多的部門,每年多達五六百份,占全市總量的60%,且市政府辦文單必須在7個工作日內辦結,超期市監察局監察系統將對辦理部門亮紅燈處罰。過去辦文單辦理在局內部采取紙質流轉,一旦某一辦理環節出現耽擱,難以跟蹤督辦。而現在簡單多了,通過與市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接口,電子辦文單自動實時被推送到財政大平臺上,不管何時何地,局領導都可通過手機登錄界面直接簽批,經辦人員全程網上辦理,通過短信發送平臺和政令督辦系統,實行待辦事項主動告知提醒和跟蹤督辦,確保在規定期限前及時將辦理意見回復到市政府辦公室,全年財政部門的辦文單辦理在市監察系統中無一亮紅燈。
事無巨細的會務工作,更體現了平臺的高效。行政事業財務科科長黃茵回憶說,每年,他們都會組織數次專題培訓會和業務通氣會,涵蓋財政系統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市級300多家預算單位的財務人員,電話要打300多個,傳真要發300多份。如今,會議通知和相關附件都統一掛在了大平臺上,按一按鼠標,通知會自動地發給所有預算單位的參會人員,并且還能發送短信及時提醒。
就連工作考核,也因為大平臺而變得更加“理性”。通過大平臺,可看到每個崗位的工作人員一年審核了多少筆業務,完成了多少個辦文單,還能根據完成時限和質量,評出優、良、中、差。
大平臺更有價值的地方,則是體現在大數據的決策分析支持。
由于數據不共享,要預測每年的財政收入對財政部門來說是個大難題。為使財政收入的預測值能夠較大程度地接近實際,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提供更高的參考價值,目前財政局正逐步通過大平臺采集稅收收入和工業、服務業情況的相關歷史數據,進行初步地歸類分析,為今后綜合預測財政收入情況打下基礎。
如今,處在改革開放、打造經濟升級版前沿的昆山,越來越需要這種預判、分析、決策。在昆山市財政局內部,已經達成共識:財政部門不能僅限于收入支出的數據統計,而要讓財政數據發揮參謀決策作用,為昆山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持。正因如此,財政局已經開始探索規劃建設基于財政數據倉庫的輔助決策分析系統。
從數字統計到數據決策,昆山已經邁上了財政大數據的征程。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