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廢標難題?
編者按:確立政府采購“物有所值”制度目標,需要推動政府采購業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實現政府采購質量、價格、效率的內在統一。然而,實踐中政府采購效率低的問題飽受社會詬病,廢標率高就是導致政府采購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政府采購廢標問題緣何而生?如何降低采購廢標率,提高政府采購效率?本報特邀業內專家就此進行探討。
如何攻克廢標難題?
參與嘉賓
浙江省政府采購中心 王偉永
深圳市財政委員會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辦公室 汪 泳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周琳娜
把脈廢標癥結
《中國政府采購報》:據了解,當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購廢標率呈上升趨勢。據某地政府采購中心內部統計,該采購中心2013年共完成采購項目500個,廢標項目76個,廢標率達15.2%,而2012年該采購中心的廢標率為8.4%。實踐中,什么原因導致廢標率升高?
王偉永:實踐中,引起廢標的原因很多,比如因投標人不足3家、因有效投標人不足3家、采購人撤銷采購項目及投標供應商報價不合理等。概括來講,從政府采購參與主體角度看,引起廢標的原因主要來自采購人、供應商、評審專家、代理機構4個方面。采購人方面,預算編制偏離市場實際、招標條件較嚴苛、具有傾向性、主觀取消采購項目等都是主要誘因;供應商方面,主要表現為投標失誤、投標文件實質性要求限制、潛在投標人數量不足、報價過高、未充分理解招標文件的內容等;評審專家方面,部分專家“不專”或有傾向性等,都影響了評審結果的公平公正;代理機構方面,招標文件編制粗糙、評審標準不規范、信息公開范圍有限等都是主要原因。
《中國政府采購報》:本報從采購人、供應商、評審專家、代理機構4個方面,各選取了1個相對典型的案例,大家如何看待這些案例?
案例1:2013年6月,受某市博物館委托,該市采購中心就博物館展柜采購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招標結束后,因該項目未列入2013年預算申報,項目經費被財政部門投資評審中心撤銷,采購人以“出現重大變故,采購任務取消”為由推翻采購結果,該項目廢標。
王偉永:案例中的項目屬于普通的貨物類項目,市場成熟,競爭充分,采購人取消采購任務實屬不妥。
在需求編制環節,部分采購人對需求條件設置較嚴苛,如技術指標過高、無效標條款過于嚴格等。具有嚴重傾向性和歧視性的招標文件,人為地排斥了潛在供應商,最終項目容易因投標人不足廢標;在采購評審環節,部分采購人利用評審代表身份向專家施壓,通過主張從嚴評審,小事放大以達到廢標目的;在合同履約環節,如對中標產品不滿意,部分采購人往往以涉密、預算被撤銷等為由取消采購任務,或故意延長履約時間,待中標產品物價上漲后要求供應商提供貨物,供應商只得因成本增加而放棄中標。
案例2:2012年10月,在某單位的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中,共11家供應商遞交了投標文件,但其中8家投標人沒有按照“*投標人資質要求”提供相關認證證書,投標被拒絕,最終導致對招標文件作實質性響應的供應商數量不足3家,項目廢標。
王偉永:案例中的項目之所以廢標,主要是因為投標供應商不能完全實質性響應招標文件的要求,特別是對加星號條款的響應。
以供應商為角度探究廢標的原因,可以從事前、事中、事后3個階段進行分析。事前,也就是投標文件的制作階段。這個階段造成廢標的原因非常普遍,主要由供應商投標失誤導致,具體包括投標文件密封不按要求、投標函被授權人姓名與實際簽字人不一致、營業執照不符合要求等;事中環節則主要包括因供應商不能實質性響應招標文件中對重要技術指標的要求、提供樣品與投標文件描述不符、開標前不知曉預算情況而超預算報價等情況而導致廢標;事后,也就是中標公示和驗收階段,這個階段產生廢標的主要原因有供貨產品與投標響應不符、驗收環節發現虛假應標、公示階段被其他供應商質疑投訴而取消中標結果等。
案例3:2013年8月,受某市人民醫院委托,該市采購中心就醫院醫療設備采購項目組織公開招標。項目進行到評審環節,評審委員會忽視其中一項關鍵條款:自驗收合格之日起,由乙方提供不少于兩年的免費保修服務,導致中標產品與采購人需求不符,項目廢標。
汪泳:案例中的項目之所以廢標,是因為評審專家忽略了招標文件中不可偏離的條款,是評審專家“不專”的體現。而因評審專家原因導致項目廢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家故意不按規則評分。二是專家沒認真按規則評分。具體來講可分為四種情形:第一,部分專家“不專”,影響評審結果;第二,部分專家存在偏好性和傾向性,有意識地給予某些供應商不合理的高分或低分;第三,專家是供應商的人員,他以其他供應商的名義入庫,或者通過各種關系與供應商建立聯系;第四,專家評標時不負責,隨意評標,不認真閱讀招標文件要求,尤其是其中的實質性條款,因而導致評標時嚴重失誤,誤判漏判。
案例4:在組織某單位信息系統硬件采購項目過程中,代理機構誤將采購文件中的一批“UPS電源”發布為“USB設備”,導致采購結果與采購人需求嚴重偏差,而采購人在與供應商簽訂合同階段才發現招標文件有誤,項目因此廢標。
汪泳:本案中的廢標很明顯是因為代理機構在編制招標文件時出現重大失誤所致。
根據《政府采購法》的第二十條規定,在招標采購過程中,如果代理機構具有傾向性或工作不細致等,采購項目很可能因此廢標。究其原因,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采購信息發布時間不足或覆蓋范圍有限。招標文件發布時間縮短一天甚至是幾個小時,可能導致廢標。同時如果沒在指定媒體上發布采購公告,項目也可能因為投標供應商不足,無法形成充分競爭而廢標。第二,代理機構在編制招標文件時不嚴謹。主要包括細節考慮不周、表述過于籠統等因素,導致投標人對招標文件中投標資質、保證金等產生誤解。第三,評審現場管理不規范,標準不統一。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存在評審標準尺度不一的情形,如投標人是否在投標現場必須出示身份證和授權書、是否核實評審專家身份證、采購人代表是否都被允許進入評審現場等。
防范廢標風險
《中國政府采購報》:各位嘉賓認為應如何強化采購預算及需求的管理,有效預防廢標現象?
汪泳:從預算角度看,采購人編制的預算偏離市場實際情況、實際采購時物價上漲導致成本增加超預算等,都可能引發項目廢標,要想有效杜絕這一現象,一方面要合理編制采購預算。在編制預算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通過網上查詢、實地咨詢、專家論證等方式,提高項目預算的合理性,防止因預算編制失誤和預算過高、過低等導致項目流標的情形;另一方面必須在招標文件中公布采購預算。目前,天津、深圳等地已在相關條例辦法中明確規定要公開項目預算,這種做法可以提高政府采購的透明度,有效防止項目超預算,減少項目的流標率。從需求角度看,則要科學制定采購需求,嚴厲禁止在招標文件中設置傾向性或歧視性條款,或者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王偉永:采購預算必須與需求相匹配,科學、合理且有計劃性。而相關部門要堅決做到無預算不采購,遏制因豪華采購或預算不足而導致項目廢標的現象。對于采購需求,采購人在制定前,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廣泛征求供應商的意見,以形成一套完整、準確、合理的需求方案,避免因供應商參與度不高或其他人為原因導致項目廢標。同時對于需求設定,采購人要樹立起責任意識,通過合理競爭方式獲得自身需要的貨物和服務。
《中國政府采購報》:實踐中,因投標文件編制失誤而導致項目廢標的現象時有發生,大家認為如何有效防范這一現象發生?
王偉永:第一,供應商應提升專業水平,熟悉政府采購的有關法律法規,理解并掌握采購文件的全部內容。第二,在投標前,供應商要充分理解招標文件,尤其是資質條件、技術需求等重要內容,然后再制作投標文件,并且反復檢查投標文件后再投標,避免項目因投標文件制作失誤而廢標。第三,供應商應建立科學的投標管理體系,使每個環節都有相應責任人,并對每一次投標工作進行認真的梳理和總結。
汪泳:因投標文件編制失誤而導致項目廢標可能存在兩種情形:一是供應商自身失誤,二是招標文件存在傾向性條款。作為供應商,一方面要提高專業化水平,規范投標文件的編制,降低錯誤發生機率。同時加強誠信管理,遵紀守法,不虛假應標。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面對具有傾向性和歧視性的條款及行為,要敢于質疑投訴。
此外,預防廢標現象,信息發布渠道問題不容忽視。信息發布渠道過窄,很可能導致項目因投標供應商不足而廢標。而采購信息發布的目的之一是告知更多的潛在供應商招標信息,以確保項目的充分競爭。采購信息不能藏著掖著,不僅要積極與行業協會和主管部門聯系,通過各級采購辦、采購中心網站、招標代理機構網站、財政部政府采購信息網等渠道進行信息公示,還應拓展大眾媒體渠道,為潛在供應商提供廣泛和暢通的采購信息獲取渠道。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