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信息成本:政府采購制度不自覺的目標
互聯網+政府采購:一場姍姍來遲的約會系列談⑦
降低信息成本:政府采購制度不自覺的目標
■ 張紀雄
某一壟斷國企,整天吵嚷著公司入不敷出,要求提高產品售價。于是,價格管理部門委派專家組進行成本核查,再根據核查結果批復可否漲價。然而,富麗堂皇的領導辦公室懸掛著晶瑩剔透的天價水晶燈,超星級酒店般的奢華會議室滿目琳瑯,員工工作輕松卻福利超高,這樣的“成本”如何核查?
合作與競爭
交易中的買方與賣方存在著三種關系: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買方與買方之間的關系及賣方與賣方之間的關系。本欄之前所談到的分工交換,是買方與賣方間的“合作”關系。我們經常看到買家和賣家面紅耳赤地“爭吵”,似乎各不相讓,但有趣的是他們最后還是會達成一致并愉快成交。他們在“爭吵”什么?他們是在競爭嗎?顯然不是!他們恰恰是為合作而爭!
市場中的競爭,不是買家與賣家間的競爭,而是賣家與賣家或買家與買家的競爭。買家為獲得賣家的“完全”信息,通常要“貨比三家”,然而,即便是在一個小區域內進行比較,這種方式所花費的信息成本其實是非常高昂的。信息成本高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買家非“專業人士”,即使獲得了賣家的全部私有信息,也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吸收其中的信息價值。
競爭就是讓行家“互相揭發”對手的私有信息。買家非專業人士,獲取賣家的信息成本很是高昂,何不把賣家的競爭對手請來?相比買家,賣家的競爭對手可是行家里手,讓它來“揭發”賣家的私有信息,是多么省事的信息處理技術啊。
常識告訴我們,競爭能降低價格、提高服務,但這只是表象,其本質含義是買家不費分文,就可以獲得賣家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聯系到開篇案例中價格管理部門委派專家組核查成本一事,無論核查過程如何一波三折、成本專家如何努力工作,最終核查的結果其實明眼人早就能“預料”到。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離開了競爭,不知成本為何物。”可見,市場競爭是最優的信息系統。
競爭的方式多種多樣,招標或喊價可謂是歷史悠久的競爭方式。招標一般是秘密喊價,而拍賣則為公開喊價。投標分第一投標法和第二投標法,拍賣又分價格上行式拍賣和價格下行式拍賣。
激勵與約束
除了讓競爭對手來“揭發”私有信息,現實中還存在著另一種方法,就是誘使他們“不自覺地透露”私有信息,我們稱這種方法為“激勵”。
提及這個方法時,我們可以重溫下宋代清官包拯的一個斷案過程:某日,有兩個婦女在衙門外為爭搶一個孩子而擊鼓伸冤,彼此都說自己是孩子的母親,包拯于是將孩子放到畫好的圓圈中間,讓兩個“母親”各站一方,一人拉拽孩子的一只胳膊“拔河”,誰能將小孩拔出圓圈,孩子就歸誰,在故事的結局,真正的母親卻“甘愿”放手認輸。如今再看包拯斷此案的方法,真正母親的“甘愿放手”是不自覺地透露私有信息行為,而假母親“為達目的、絕不放手”也是在不自覺地透露私有信息行為。
可見,激勵也是一種信息處理高效的信息系統。評價一個制度的好壞,要看它能否激勵相容,所謂激勵相容就是在約束范圍內個人自利與人們的互利能夠統一起來,使得每個人在獲取自利的同時,能恰好達到制度設計者想要達到的制度目標。能夠做到激勵相容的制度就是好的契約、好的信息系統。
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用“工分”進行激勵,年終根據“工分”分配糧食。由于社員的生產努力程度是私有信息,生產隊長很難監控,使得“工分”和工作時間有關,卻與工作努力無關,“出工不出力”就成了普遍現象。而制度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自覺自發、不帶個人私利地努力生產更多糧食,從而也能分到更多糧食。但是,制度的結果與制度的目標反向而行,這就是激勵不相容。后來包產到戶,應用了“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激勵制度,一兩年就解決了過去幾十年都未曾解決的溫飽問題,這就是激勵相容活生生的例子。
約束,其實是激勵的代名詞,如同愛與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同義詞一樣。激勵是讓代理人與委托人相向而行,約束則是不讓彼此背道而馳。
信任與信用
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構成了市場經濟的靈魂。沒有對委托代理關系的信任,就難有發達的市場經濟。
一個成功的經濟體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一旦形成契約關系,彼此雙方均毋須懷疑,可以完全信任與信賴。也許,理論上還存在著一種理性經濟行為——欺騙,但委托人仍然不用擔心代理人可能會發生這樣的行為,代理人實際上也不會對其動一絲一毫的心思。
事實上,信任因素已經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每個合約。因為,復雜交易中,要想擬定一個包含不同可能、各種意外的合同是不現實的,假使存在可能,其成本亦會高到不可預估。合同中沒有列示出來的條款,其實就是信任的隱性存在。
信用,就是值得信任。值得信任,是代理人在過去交易中不會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隱瞞、欺詐的資質的長期累積。信用是在互動中產生的,每一次互動,都會對信用加分或者減分。信用在經濟關系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守承諾,二是敬業精神。當然,信用不可能從天而降,它需要機制,本欄后續會對此展開討論。
加強管理、深化改革,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政策目標,不同的實施方案,但它們的共同點也很明顯:都有一個不自覺的目標,就是在設計一個當下最優的信息系統,以便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十幾年來,我國進行著波瀾壯闊的財政管理改革,在合作與競爭、激勵與約束、信任與信用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和辦法,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采購制度。與此同時,這些法規制度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信息成本,促進市場繁榮并改善著政府管理。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