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務車采購轉型記
從幾家爭鳴到百花齊放,從以洋品牌為主到自主品牌加入,從崇尚大排量、高配置到強調節能與環保,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大到強,中國公務車采購也在轉變:采購方式逐漸實現市場化,采購對象趨于多元化,采購車型突出節能化。
1949年~1979年:公務車需求催生轎車工業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領導人坐的車輛許多是解放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1949年初春,毛澤東主席進入北平(從1949年9月27日起北平改稱北京)閱兵時,乘坐的就是敞篷吉普車。隨后,前蘇聯的吉斯100型和115型等陸續引入中國。
乘坐進口車,是在我國還不完全具備制造汽車實力背景下的無奈選擇。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后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我國自己生產汽車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1953年,在毛澤東主席的直接指示下,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興建。在1956年國內首輛解放卡車CA10下線前,毛主席提出了開發國產轎車的希望。隨后,時任第一機械部部長的黃敬提出了試制國產轎車的計劃。1958年5月12日,國產CA71東風牌小轎車試制成功,毛主席與林伯渠試乘后提出修改意見。2個月后,第一輛紅旗車CA72下線。
當時,一汽造轎車的初衷主要是為滿足公務用車需求。一汽開發轎車的目標有兩個:一種是大排量的轎車,供國家領導人和駐外使節使用;一種是普及型轎車,供各部門公務和接待外賓使用。從某種角度說,正是公務車的需求,才有了中國轎車產業。
此后一段時間,紅旗車是中國公務用車的不二選擇。后來,上海牌轎車、北京212吉普車等陸續加入我國的公務車隊伍。
1980年~1994年:“南桑北奧”樹“官車”形象
我國老汽車人陳祖濤在《我的汽車生涯》一書中回憶說,1982年6月,鄧小平以一句“轎車可以合資”的批示,為國內合資轎車大批量生產開了綠燈。上海大眾、北京吉普、廣州標致成為第一批合資的汽車企業。隨著產品的逐步增多,我國公務用車有了更多品牌選擇。
1985年,我國引進的第一個汽車品牌桑塔納實現本土生產。在1994年正式取消“汽車控購”前,由原國家計委和全國各省市區計委統購統分的本土產桑塔納,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拿下我國60%以上的公務車市場。1988年,奧迪授權一汽生產奧迪100。1989年9月第一輛奧迪車下線,當年就生產了幾百輛,迅速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這個時期,隨著國家對于各級政府部門擁有車輛的管制放松,地方政府自行采購的進口車大大增加,大量進口轎車涌入中國。當時盛行的有豐田、尼桑(現為日產)、皇冠、公爵王等。
盡管公務用車品種日益豐富,但是桑塔納和奧迪仍占主流。當時有一種說法叫“南桑北奧”。這兩個品牌不僅先入為主地塑造了“官車”形象,還極大地影響到后來私人的購車選擇。此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官車”形象一直是這樣的:尺寸較大的黑色三廂轎車,內部寬敞,外形方正、大氣而內斂,排量因級別不同有所差別。
在這個階段,轎車仍主要是滿足各級政府和國營單位的用車需求。直到1994年出臺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提出“國家鼓勵個人購買汽車”,才進一步推動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轎車開始走入普通家庭。
1995年~2002年:合資品牌拼搶公務車市場
自上海大眾嘗到合資的甜頭之后,更多國外大的汽車企業瞄上我國汽車市場,積極與我國汽車企業合資。不少品牌將公務車市場作為中國市場的重中之重。
盡管奧迪在公務車市場分走了一大塊蛋糕,但隨著公務車配備標準相關文件的出臺,其他一些合資品牌也進入這個市場。
1994年,《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出臺,我國開始制定公務車配備具體標準,對于不同級別干部的座車配備第一次有了排量和價格的限制。1999年,我國更加明確地規定了不同級別干部的車輛配備標準,并首次提出政府采購的概念。
“不同級別的干部坐不同的車”的規定,給更多轎車品牌提供了機會。比如上世紀末在我國生產的中高級轎車雅閣逐漸走進政府采購的視野,第五代帕薩特B5轎車的熱銷也樹立了其在公務車市場的地位。捷達、富康、桑塔納則被稱為“老三樣”風靡全國。
2000年以后,轎車車型豐富了,但公務用車仍然集中在合資品牌車型上。
這個時期,公務車型趨于多樣。可采購的轎車品牌增多了,但仍以合資品牌為主,自主品牌如紅旗、中華所占份額很小。
2003年~2007年:自主品牌進入采購名單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迅速發展。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提到“自主創新”。一些汽車行業專家把推出《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2004年視為中國汽車自主創新元年。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越來越希望打破壁壘,進入公務車市場。
2002年出臺、200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使政府采購第一次有法律可循,并使政府采購由零散向集中轉變,采購更規范、更透明、更經濟。該法律有關條款規定,獲得政府采購的前提是進入集中采購機構公布的采購目錄。
2003年以后,自主品牌汽車進軍公務車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奇瑞新東方之子掀起“新公務運動”;中華駿捷憑借成熟的外觀和較好的性能打入公務車市場;哈飛賽豹成為哈爾濱政府指定公務車……這些都在業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2007年1月22日,包括比亞迪、奇瑞、吉利在內的13個自主汽車品牌入圍政府采購目錄。2007年5月,中央國家機關采購中心與一汽轎車、華晨、奇瑞三家汽車企業協商,確定采購自主品牌轎車———奔騰、尊馳1.8T和東方之子各100輛。這是2006年11月份這三家企業成功進入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以后獲得的大訂單。
2008年至今:節能、環保成趨勢
2008年下半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發出《關于中央和國家機關進一步加強節油節電工作和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詳細措施的通知》,指出要降低公務車配備標準,一般公務車排氣量要在1.8L(含)以下、價格要在16萬元以內,機要通信用車排氣量要在1.6L(含)以下、價格要在12萬元以內。
2009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協議供貨汽車廠商名單公布,38家廠商的多種品牌車上榜。國家公務車采購更加突出地傾向節能環保車型與自主品牌,華晨、長安、吉利、比亞迪、長城、奇瑞、江淮等企業的產品均榜上有名。自主品牌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入圍車型的50%。
審視該協議供貨名單,不難看出國家對購買與使用小排量車的政策導向。公務車采購突出了1.8L和1.6L以下車型的具體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協議供貨名單首次提出鼓勵采購新能源車,比亞迪的F3DM雙模電動車、長安的混合動力車杰勛、一汽豐田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等車型成為第一批“幸運兒”。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