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光”馬相伯
知大師之大 仰高山之高系列之五
“國家之光”馬相伯
邵力子:“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于右任:“光榮歸上帝,生死護中華。”
中共中央:“國家之光,人類之瑞。”
馬相伯:“我只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他是復旦大學的創辦人,他發起并協助創辦了輔仁大學;他是南京市的第一任市長,他應蔡元培之請臨時擔任過北大校長;他被尊稱為“救國領袖”,他曾致信蔣介石營救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出獄……
他是馬相伯,一位富于傳奇色彩的人中之瑞。
1840年,馬相伯出生于江蘇鎮江一個書香門第。父母信奉天主教,馬相伯生下不久便接受了洗禮。幼年啟蒙,先讀天主教經典,后習儒家典籍。
1851年12歲時,馬相伯只身來到上海,入法國人的天主教會所辦學校圣依納爵公學(后改名為徐匯公學),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
14歲時,馬相伯即被任命為文學和經學課助教。他對數學也十分著迷,據他回憶,“研究數學,幾乎發了狂,夜間睡覺的時候,仰視帳頂上,都隱隱約約、閃閃灼灼地出現了許多數字,夢中也發現四處都是數字”。
1870年,31歲的馬相伯以特優通過耶穌會考試,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司鐸神父,第二年,任徐匯公學校長。
然而由于和外來神父的沖突,同時也由于受到李鴻章賞識想要做更大的事情,1876年,馬相伯下定決心,離開耶穌會,投身政治。他把整個壯年生涯,全部貢獻給了清朝的洋務事業,也浪費在一項失敗的事業當中。
對政治心灰意冷之際,兩件事情像最后那根稻草,終于壓垮了他。 1893年,馬相伯的妻子帶著大兒子回山東老家探親,死于海難;兩年后,他母親沈氏去世,臨終時說,“我的兒子是神父,你既已不是神父,我亦不認你是我的兒子。”
1897年,馬相伯決定重返教會,尚未成年的一兒一女交給教會保育,自己則回到徐家匯隱修,潛心于天文度數的研究和譯著,助其弟馬建忠著《馬氏文通》。
他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于1900年將繼承自長兄的松江、青浦等地三千畝田產捐獻給耶穌會,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且立下字據,“自獻之后,永無反悔”。
1901年秋天,時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的蔡元培找到馬相伯,希望跟他學習拉丁文。馬相伯說,你已人過中年,一個人學沒用,最好在學校中選擇一些比較優秀的青年學生到這兒來學,更為有益而切于實際。蔡元培深以為然,于是找了24名學生,跟馬相伯學習。除了拉丁文,馬相伯還給他們講授法文、數學和哲學。日后這些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一樣名聲赫赫:黃炎培、李叔同、邵力子……均成為中國近代史中可圈可點的人物。
馬相伯的教學聲名遠播,各省有志之士,遠之如云南、四川、陜西、山西皆不遠數千里跋涉而來。于是租用徐家匯老天文臺余屋,震旦學院應運而生。“震旦”一詞出自梵文,意即中國,在英語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義。學院于1903年開校,具有西歐專科學校的性質。馬相伯同時提出三條辦學原則: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
梁啟超獲知此事,欣然寫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
然而1905年春,耶穌會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嘩,摘下校牌,全體退學。看到退學學生的簽名簿,馬相伯老淚縱橫,他冒著再次和教會決裂的風險,決意站在學生一邊。
馬相伯決定再辦一所新校,這一想法立即得到學生們的一致響應。于右任建議取名“復旦”。“復旦”二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另外,“復旦”還有不忘震旦之舊,更含復興中華之意。馬相伯聽后,立刻表示贊許。然后,他誠邀熱心教育事業的嚴復、張謇、熊希齡等28人擔任校董,籌集復旦建校資金。兩江總督周馥也撥出官銀兩萬兩,并出借吳淞提督衙門作為復旦的臨時校舍。
1905年9月14日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正式開學。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
而震旦學院,也于同年重新開課。1908年震旦學院打算遷往別處另建校舍,馬相伯仍捐款4萬元,把自己名下、地處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八處地皮悉數捐出,募得10萬多元,購置盧家灣呂班路的土地103畝,提供給震旦學院使用。
此后,馬相伯又參與了另一所著名學府輔仁大學的籌建,并應蔡元培之請臨時擔任過國立北京大學的校長。
“九一八”事變,馬相伯已是年過九旬的耄耋老人,事變后第三天,馬相伯即慷慨激昂發表抗日言論:“噩耗傳來,天地變色!國家危難至斯,誠達極巔……雖自顧老邁,亦愿勉勵負一部分責任。”從1932年11月起,他連續4個月發表國難廣播演說計12次。他揮毫作榜書、對聯義賣,共得10萬元,全部支援抗日義勇軍。他在上海土山灣的居所“綠野堂”,成為國人抵抗意志的著名象征。“七七”事變后,他親自致信蔣介石,營救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出獄,并發表《鋼鐵政策》廣播演說,呼吁國人誓死抗擊日本侵略。
正如他的弟子、國民黨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相伯先生所以能享大年,中國所以永久存在于世界,都在此。”
1939年4月,馬相伯百歲誕辰之際,國民政府為他頒發了“褒獎”令,贊他做“愛國老人”,中共中央亦發來電賀稱他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
1939年10月20日,馬相伯得知湘北大捷,興奮異常,夜不能寢。此后病勢加劇,11月4日溘然長逝。
臨終前,他找來最疼愛的孫女馬玉章,問她:“爺爺沒有給你留下一分錢,連你自己的錢也沒有留給你,你恨爺爺不恨?”此一問事出有因。1914年馬相伯之子君遠病故,學生們鑒于馬相伯毀家興學,家無余資,遂籌集萬元為其寡媳、幼孫作教養費,馬相伯卻托人將這筆錢移作啟明女子中學(今上海市第四中學)的教育經費。
“一老南天身是史。”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馬相伯出生;1939年,抗日戰爭仍在持續,馬相伯逝世。從一場戰爭到另一場戰爭,這就是馬相伯的個人史。百年間,他留下的是一所享譽中外的大學和一個高山仰止的背影。
馬相伯逝世后,他的弟子于右任敬挽一代名聯:“光榮歸上帝,生死護中華。”
而馬相伯自己在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卻是:“我只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陽籍)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