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看串標
【案例解讀·案例二十五】
“法”眼看串標
◆ 單位負責人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關系的不同供應商不得參加同一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活動
◆ 《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了串通投標的法定情形
◆ 供應商之間存在股東交叉的情形并不必然構成串通投標
【案情概述】
20××年5月10日,采購人委托A公司就“某系統采購項目”進行公開招標,5月12日在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招標公告。6月29日開標,7月1日發布中標公告,中標人為B公司。
7月29日,舉報人D公司向財政部門來函反映,稱:投標人B公司與C公司在本項目投標活動中有串通投標行為,兩家供應商的股東、發起人均為甲,存在實際的關聯關系,屬于《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第七十四條第(四)項規定的串通投標的情形。同時,B公司和C公司的投標文件可能由同一家公司制作。
【調查情況】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B公司與C公司之間的關聯關系是否足以認定其構成串通投標?因此,財政部門調取了本項目的招標文件、投標文件和評標報告等資料。
調查發現,招標文件第一章3.2規定:“法定代表人為同一人的兩個及兩個以上法人,母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不得同時參加本招標項目投標”。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甲,股東為甲、乙;C公司法定代表人、股東為乙。”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B公司注冊資本為3000萬,其中甲的出資為1530萬元,C公司1470萬元;C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乙,注冊資本為500萬,出資人為乙”。
【問題分析與處理情況】
本案反映了政府采購實踐中如何認定串通投標的問題。串通投標屬于法定情形,只有符合政府采購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才能認定為串通投標。
首先,實施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單位負責人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關系的不同供應商,不得參加同一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活動”。
本案中,雖然C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與B公司的股東為同一人,但是B公司與C公司的負責人不屬于同一人,也不存在直接控股、管理關系。故B公司與C公司不屬于實施條例第十八條以及本項目招標文件第一章3.2規定的禁止參加同一合同項下的政府采購活動的情形。
其次,實施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惡意串通,對供應商依照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對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一)供應商直接或者間接從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處獲得其他供應商的相關情況并修改其投標文件或者響應文件;
(二)供應商按照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的授意撤換、修改投標文件或者響應文件;
(三)供應商之間協商報價、技術方案等投標文件或者響應文件的實質性內容;
(四)屬于同一集團、協會、商會等組織成員的供應商按照該組織要求協同參加政府采購活動;
(五)供應商之間事先約定由某一特定供應商中標、成交;
(六)供應商之間商定部分供應商放棄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或者放棄中標、成交;
(七)供應商與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之間、供應商相互之間,為謀求特定供應商中標、成交或者排斥其他供應商的其他串通行為”。
本案中,雖然B公司與C公司之間存在股東交叉的關系,但不屬于實施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惡意串通的情形。禁止性行為是法律對自由的限制,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認定。所以,只有存在法定串通投標情形的才能認定構成串通投標,進而根據《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七條進行處理,而不能僅憑兩個供應商之間存在股東交叉的關聯關系就認定構成串通投標。
經調查,財政部門未發現有證據證明B公司與C公司存在實施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惡意串通的情形,也沒有發現B公司與C公司的投標文件有雷同之處。
綜上,財政部門做出處理決定如下:舉報事項缺乏事實依據。
(德海)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