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專家“指點”電動汽車高質量發展之路
聚焦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
官員、專家“指點”電動汽車高質量發展之路
編者按: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企業實力愈發加強,配套環境也在逐步改善。但與此同時,充電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核心技術尚有待提高、后市場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面對上述問題,相關部門接下來將采取哪些措施?企業又該如何應對?1月20日至21日,以“把握全球變革趨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在北京舉行。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匯聚一堂,為電動汽車未來發展出計獻策。
科學技術部部長 萬鋼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仍需持續發力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77.7萬輛,占新車銷售比例的2.69%。關鍵技術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了新進展,多品牌的網聯車上市后取得了好業績,自動駕駛技術和樣車的展覽運行也嶄露頭角。
國務院2012年頒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中明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將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仍需持續發力,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政策創新和業態創新。
在科技創新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力度,拓展燃料電池新的應用領域,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實施,研發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技術平臺。
產業升級方面,當前我國內燃機產業主要面臨著油耗法規更嚴格,排放標準更嚴苛,檢測規范更動態3方面壓力。這就要求內燃機技術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排放為主線,逐漸在關鍵技術上下力。
在政策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政策創新,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一方面繼續擴大電動汽車市場銷售的配額,開闊共享汽車的新市場,完善充電設施建設措施。另一方面,在堅定2020年電動汽車財政補貼退出的同時,延長車購稅優惠措施,加快汽車節能積分制和相應的獎勵制度的完成,加大相關政策支持。此外,還要制定好技術標準,加強標準的研究和供給,加快電力價格機制的改革,及時出臺自動駕駛試運行的發展規劃和技術規范。
在業態創新方面,新能源汽車產品也正經歷著從制造向服務的全鏈條發展,分時租賃和共享汽車業務在國內開始運行。同時,我國還在推進全球協同創新方面構建了多邊合作平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苗圩
完善政策體系 加強技術創新
過去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我國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不動搖。各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大力的推動,密切的合作,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創新能力、促進推廣應用、加強安全監管幾方面的工作,共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實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優化。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和保有量的不斷提高,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與此同時,諸多問題也逐步凸顯。一是充電基礎設施結構性供給不足,布局不夠合理;二是中央各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政策銜接仍不夠充分,不同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存在;三是核心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四是后市場流通服務體系還有待健全。
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下一步我們還需要做好4方面工作。一是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形成發展的合力,充分發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加強部門間政策措施的協調和銜接。二是實施創新驅動,促進提質增量,加快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等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重點攻克下一代鋰電池和固態電池等新體系電池的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健全政策體系,完善發展環境,做好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完善新能源汽車監管信息平臺和營銷、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市場化的積分交易平臺,研究制定積分經濟管理措施。四是堅持對外開放,提高發展水平,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積極牽頭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劉小明
推進綠色出行促進工程
交通部始終高度重視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發展,并把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應用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部署推進。一直以來,交通部主要通過3個方面努力,推進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一是始終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同步發展。交通部以智慧交通建設為載體,按照車路協同發展的技術路徑,積極推進自動駕駛的發展。2016年以來,交通部陸續發布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 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戰略性的規劃性文件,積極部署自動駕駛技術在交通領域的發展應用。未來還將繼續協同推進自動駕駛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測試準入和示范應用等相關工作。
二是始終堅持創新發展,統籌規劃新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不斷優化調整交通運輸能源消費結構。聯合有關部門制定實施新能源汽車使用的差異化政策措施,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積極部署在城市公交、汽車租賃等領域,優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今后,交通部將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爭到2020年,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的新能源汽車達到60萬輛。
三是始終堅持多方協同,創新驅動推進綠色出行優先發展。不斷通過轉變交通發展方式、優化運輸供給結構、推廣綠色出行模式,實現綠色交通由被動適應向先行引領,由試點帶動向全面推進,由政府推動向全球共治的轉變。
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綠色交通的發展,交通部今后也將積極實施綠色出行促進工程,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擴大綠色低碳出行服務供給,加強綠色出行宣傳教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林念修
從五方面推動智能汽車行業發展
國家發改委會同工信部等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政策舉措,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持續健康有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與各方一道,從5方面發力進一步推動智能汽車行業加快發展: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全力推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的引導作用,加強部門協同,增強政策合力。建立智能汽車創新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創立智能汽車中國標準體系。
二是推動跨界融合,大力培育產業生態。加強汽車制造、信息通信、互聯網等領域骨干企業的相互合作,加快智能化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開發應用,提升整車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汽車品牌和領軍企業,積極培育定位導航、智能出行等新市場業態和新商業模式。
三是鼓勵開放合作,合力開發全球資源。支持國內企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鼓勵外資企業積極參與中國智能汽車發展。
四是堅持純電驅動,助力實現換道超車。進一步提升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水平,大力支持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系統支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加快發展。開展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清理規范,修訂《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完善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使用的政策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實施“零排放行駛區域”等措施。
五是完善制度供給,著力優化發展環境。推進智能汽車測試生產、銷售使用等領域的立法進程,營造保障安全、促進發展的法治環境,推動智能汽車網絡服務、共享出行等領域管理政策制定出臺。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 劉寶華
引導充電技術創新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家能源局和其他相關部門及企業同心協力,通過加快推進標準統一,組織開展課題研究,加強平臺建設,加強行業培訓宣貫以及開展國際交流5方面舉措,進一步規范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雖然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較快,但行業仍然面臨著基礎不牢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一是充電設施平均利用率相對較低,行業盈利能力低,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二是充電設施運營企業在整體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動力電池充電技術升級難以協調。三是充電設施總量雖大,但技術水平依然偏低。四是充電運營企業眾多,手機應用程序較多,運營商平臺數據“互聯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和相關的企業,突出抓好充電基礎設施創新發展。
一是支持探索創新充電商業模式。借鑒歐歐等國外的先進經驗,會同相關部委加大協調力度,督促車企深度參與充電運營服務,推動充電運營商與新能源出租車、網約車等企業加強合作,提高運營效率。
二是加快推動先進技術研發。在進一步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術水平的同時,瞄準標準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柔性充電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等關鍵技術攻關,盡快取得突破。
三是推動充電服務平臺整合發展。積極發揮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實現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等龍頭企業平臺數據共享,利用中央補助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快推動國家級服務平臺整合發展。
青海省副省長 王黎明
青海:利用資源優勢 發展鋰電產業
青海省鋰資源居全世界儲量第一,已探明的鋰資源保有量占全球儲量的30%以上,占全國儲量的70%以上,發展鋰電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青海依托資源優勢,加快規劃引領,強化技術創新,圍繞打造千億元的鋰電產業基地,全力促進鋰電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截至目前,鹽湖提鋰工藝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擁有煅燒法、吸附法、萃取法等先進的提鋰工藝,鋰電池產業發展迅速。
今后,我省將從5個方面,持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認真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千億元的鋰電池產業基地,推動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一是要著力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強化鹽湖提鋰的關鍵技術的攻關,成立青海鋰電產業技術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要充分應用萃取法等多種技術,進一步提高高純鋰的產能和質量。
二是持續擴大產業規模。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制造產業鏈,著力構建產能更為匹配的鋰電池產業集群。
三是設立支持鋰電產業的發展基金。發揮財政性資金引導、聚集和放大的作用,積極引入并整合社會各類資本,集中投入鋰電產業。
四是加快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2018年將圍繞青海湖沿線,建設以綠色清潔能源為支撐的世界一流充電設施,在為新能源汽車賽事提供高效電力支撐的同時,著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綠色旅游推廣名片。
五是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逐步提高公交、出租、機關用車等采購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而推動青海鋰電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 陳清泰
互聯網造車為汽車業帶來新變革
汽車這個曾經改變了世界的機器,目前正在被改變。
傳統汽車存在自身的痛點。一是傳統汽車還不夠清潔,要轉向電動化、零排放。二是傳統汽車身軀強壯,但是頭腦略顯簡單,需要轉向智能化。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正是看到了傳統汽車的痛點,勇敢地闖了進來,這成了我國有別于歐美汽車大國的一大特點,也將是一大優勢。因為他們將為汽車業帶來新技術、新理念、新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
孤立的把汽車動力從燃油轉向電力并沒有太大意義。
汽車革命引發的是一場體系化、生態化的變革。電動汽車廣泛吸納信息化、網絡化、云計算等方面的新發展、新勢能,成為眾多產業融合創新的一個大平臺,促進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
電動車+互聯網+自動駕駛將助推共享出行。傳統的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交通體系已經嚴重超負荷,成為大城市病的一大頑癥,電動車+互聯網+自動駕駛與共享出行搭配,為重構城市交通出行、再造城市交通體系開拓了新視野。
未來的汽車,不僅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也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和創新空間。我國電子信息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有很強的經濟技術實力,他們應該抓住汽車革命的歷史機遇,主動出擊,共同分享這塊超過10萬億的大蛋糕。
政府要為未來汽車大規模進入市場做好準備。據預計,到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的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基本普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這個預測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的調整、智能電網的建設等。為此,政府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給市場和社會一個應有的預期,有序進行推進。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明高
純電動乘用車三大技術亟待突破
從新能源汽車增長的態勢來看,目前市場55%都是純電動乘用車,因此我將重點針對純電動乘用車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首先是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技術。
基于新一代動力電池熱失控防控技術,2017年底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接近160瓦時/公斤,比方單體能量密度為195瓦時/公斤的三元方殼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158瓦時/公斤,單體能量密度200瓦時/公斤電池能做到160瓦時/公斤,質量成組效率可以達到77%,循環壽命超過3000次,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熱失控防范技術,如果沒有該技術,這么高的比能量是很難做到的。
其次是電動汽車能耗與節能技術。
大家知道,現在電動汽車總體能耗偏高,節能潛力很大,節能的意義比燃油車更大。如何降低電耗?這就需要降重量、低阻化、電驅動高效化、制動能量回收以及熱管理。溫度對實際運行電耗影響最大,低溫工況下電耗較常溫工況最高高出50%,在冬天續駛里程都有較大幅度下降。
第三點是快充與充電網智能化技術。
我想說兩個問題,一是私人購車充電樁配建率在增加,我們的目標是“一車一樁”,應該由整車廠主導。另外一個是,全國公共慢充樁充電利用率不到10%,也就是說公共慢充交流樁基本沒人用,所以電動轎車充電趨勢將是私人交流充電樁日常慢充與公共快充補電結合。
另外,充電智能化將會引發能源革命,我們認為,面向未來的是新能源智能化電動汽車。未來的充電發展愿景是以電池儲能V2G微電網為主,就是車電互動,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與電動汽車微電網協同平抑快充負荷。
(文字/孫冉冉 吳敏)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