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該往何處去
【謎面·謎底】
生態文學該往何處去
■ 謝宗玉
有一個誤區,很多人都覺得,人類對地球的干預,或者說破壞,是從工業革命之后,而這之前,人類與自然是和諧相處的,人類對自然的改變是微乎其微的,幾乎稱得上是風過無痕。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
人類這個物種,在最初幾百萬年漫長的狩獵采集時期,沒有站到食物鏈最巔端,只能依靠一些小動物、小昆蟲、小魚鱔、野菜野果和菌類植物生存。同其他動物一樣,只要離開某個地方,大自然很快就能將他們的痕跡抹去,讓來過的他們,看起來像從沒來過。
但在大約十萬年前,不知道是因為掌握了生火技術、提高了認識能力,還是由于語言的流暢運用,人類已學會幾百人圍獵,將比自己大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趕往預設的死地。此時的人類就開始過著無天管無地收、橫沖直撞、大殺四方的日子。人類從白令海峽登上阿拉斯加,只花了一兩千年時間,足跡就遍及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地火島,這期間北美47種大型哺乳動物,被他們消滅了34種。南美60種大型哺乳動物,被他們消滅了50種。當人類橫渡澳洲,兩千年時間澳洲24種大型哺乳動物,就被消滅了23種。短短幾萬年時間,地球上大約200種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被消滅了100多種。像長毛象、雙門齒獸、巨型地獺、袋熊、袋獅、遠古駱駝,等等,就這樣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隨著這些巨型哺乳動物的消失,食物鏈被人類沖擊得七零八落,地球上的生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能永遠大塊吃肉,逍遙四方,人類也許根本就不用過渡到農業時代,問題是,當人類像巨篦一樣將地球梳理了一遍,把能夠獵獲到的巨型動物消滅得差不多時,人口已呈幾何倍數暴漲,如果不找到足夠替代的食物,人口肯定會銳減下去。農業革命就這樣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肉食不夠,植物來湊。
隨著農耕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改變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一小塊一小塊,零零碎碎,星星點點,到最后連天連地,幾乎所有能種植的平原,都被開墾出來,種上了莊稼。最后,連高高的山巔,都被改造成一圈又一圈莫名其妙的梯田。除了被馴化的幾種莊稼在全球大面積推廣外,很多植物都在慢慢減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瀕臨滅絕。
到工業革命,人類開始污染海洋和空氣。可以說,十萬年來,我們與自然從未和諧共處過。是因為與自然越處越差,才會讓我們產生那樣的錯覺,以為農耕時代人類曾與自然水乳交融過。
生態文學,其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錯覺之上。從一開始,生態文學就仿佛要與工業文明為敵。要躲開現代文明,與原始山林為伍,關注那些花木藤草、鳥獸蟲魚。把人類放在萬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推崇的是老莊的齊物觀。
然而只要認真思考,就發現這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從來就沒有平等齊物一說,食物鏈一環套一環,生生不息,連綿不絕,不是靠人文觀念中的平等友愛,而是靠冷酷的生殺予奪,來維持這珍貴的和諧。誰將成為誰的美味佳肴,上帝早就作了安排。如果人類的快速繁殖不與科技發展同步,那么地球的生態壓力,就永遠都無法減輕。我們現在所有改善生態的舉措,都只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而已,與大勢所趨中的那個大勢,毫無益補。
拋開這些都不說,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體驗與審美,生態文學的情感與思緒,也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戛然而止。我們的下一代一出生,就窩居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之中,與大自然完全隔絕開來。連大自然本身,他們都可能不感興趣,又怎么能渴望我們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感和思索得到他們的認同呢?
這么說來,生態文學已是末路了?我們必須承認,物種自己是無法改變自己進化的進程和方向的,那跟拽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不現實。瀕繁的霧霾,讓人類清晰感覺到了人與自然的生死相依,但如果人類真要按現有生態文學中的人文思想和審美情趣,像瓦爾登湖的梭羅、臺灣寫《討山記》的阿寶、這兩年在終南山上天天發朋友圈的二冬他們那樣去生活,那對自然絕對是一場災難性的毀滅。為什么?因為相對六十億人口來說,刀耕火種已不再是一種低成本生活。如果所有人都奔向山林,不出三年,大自然這只翎羽豐美的鳳凰會變成一只拔毛禿雞。
相對龐大的人口數量,大自然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已變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稀。回頭去看,小自然之所以還沒有完全被毀掉,竟然是生態文學所反對的現代文明在居中調停。如果沒有現代文明將大量人類圈養在都市鐵籠,小自然還哪還有什么機會茍延殘喘?
這么說來,我們對生態文學的定義和努力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我們的思想南轅北轍?我們的情懷忠奸不辨?我們與其退卻去求諸歷史,不如勇闖去求諸未來?我們與其反工業反科學反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發展科技,推動文明滾滾向前?
想想看,當食物可以不需要土地就可以制造時,當無污染能源要有盡有時,當人類出行都在天上飛,地面道路可以廢棄時,當人類不再把繁衍當作首要目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時,地球還真有可能恢復到人類最初出現時的模樣。
局勢越來越明晰,科技儼然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惟一法寶。是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學調整思維方向的時刻了。再不要一邊宰殺自然,一邊給自然唱贊美詩或超度經;也不要歌頌那些返回林野生存的人們,離開林野,不折騰自然,才是對自然的最好保護。做科技的堅定擁護者,讓科技幫助人類盡快脫離上帝設計好的食物鏈,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要做自然秋毫無犯的訪客,才是對自然的最高禮敬。做計劃生育的積極踐行者和呼吁者,將人口永遠控制在科技就能養活而無需勞煩自然的基準線之下。
如果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我們作客自然,才是問心無愧的。而自然無需傷及本體,就能給我們提供饋贈,比如清風明月,花香雨露。那時,人類與自然才是真正的和諧共處。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