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門檻 促公正 優服務
降門檻 促公正 優服務
——青島西海岸新區運用新模式、新標準、新技術統領新區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建設紀實
如何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如何讓公共資源交易在“多、快、好、省”的同時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黃海之濱的青島西海岸新區給出了這樣一份改革成績單:青島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自2014年6月成立以來,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交易項目數累計6370個,交易金額突破1530億元,增收節支約51億元。
成績的取得與青島西海岸新區牢牢牽住“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這個“牛鼻子”密切相關。該區一直按照“管辦分離、陽光運行、網上交易、廉潔高效”的總思路,先行先試,運用新模式、新標準、新技術統領新區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建設。通過體制機制再完善、制度流程再優化,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良好的政商環境,實現公共資源高效公平配置,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簡政放權
這里交易門檻一低再低
在提升公共資源交易效率上首先進行自我“瘦身”,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深化改革的“錦囊”之一。從“簡政放權、精減手續、提升效率”入手,讓各項舉措落實落細。“僅進場交易項目全部實現免交易服務費一項,每年即可為企業減負約800萬元。這對企業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該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點滴入手,即全面梳理規范交易辦事指南、操作流程、招標文件、招標公告等,實施招標文件編制標準化、模板化,統一CA證書認證,推進通用共認。實行極限容缺受理,項目立項后即可啟動勘察、設計、監理的招標、開標;施工圖紙設計完成后,即可啟動施工招標;取得施工圖紙技術審查意見、招標控制價備案后,即可安排施工開標。簡化招標受理流程,采取“承諾書”形式代替現場勘查。實行一次性受理備案制,提高了申報和受理效率。招標文件實現電子審核,反饋時間不超過1個工作日,審核反饋率達100%。隨著手續的減少和效率的提高,來新區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的主體大幅增加,進場交易量迅速提升,交易金額逐年遞增,實現了新區公共資源配置良性競爭。
為將更多的公共資源交由市場配置,減少政府行政審批決定資源配置范圍,推動政府簡政放權,該交易中心還積極與行業主管部門對接溝通,通過整合現有交易平臺,創新監管機制,大膽試水,創新采用“軍隊辦法、地方平臺”的模式,積極主動服務國防建設,將涉及軍民融合發展等特殊單位建設工程項目納入場內進行交易,不斷拓展優化平臺服務效能。
公正監管
這里交易競爭陽光透明
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大廳,前臺卻鮮見辦事群眾。這得益于如今很多事項都是在網上辦理。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懷揣著這顆初心,青島西海岸新區于2016年初就先行先試,在全省率先運用“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模式,開展公共資源交易電子化平臺創新試點工作。通過去外地不斷“取經”,并通過多輪研究論證和對平臺多次聯調測試和連續奮戰之后,最終于2017年10月青島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電子化平臺率先通過國家檢測認證,成為山東省首家通過國家最高級別檢測認證的電子交易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實現了全程電子化、網絡化、標準化。
對此,現場專家組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平臺模式合理、理念先進、流程科學、運行穩定,實現了監、管、辦分離,提高了招投標效率,強化了安全保密,降低了招投標成本,尤其是引入社會資本的運營模式有效減輕了財政壓力,實現了平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多方共贏。”
據介紹,現在新區交易項目從受理登記、信息發布、投標報名、專家抽取、評標評審、現場監督、中標公示、保證金收退、資料存檔備查等環節都實現了全程電子化封閉運行,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為使交易全程透明陽光,該中心在硬件配套上更加用心。實行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記錄機制,出臺業務受理備案、開評標現場全程留痕、質疑投訴處置和檔案資料管理等4個方面30余項系列制度辦法,有效實現了交易監管記錄的科學化設置、無縫化對接、績效化提升。此外,在服務大廳、辦事窗口、開標室、評標室、專家通道等主要交易場所專門增設了視頻音頻實時監控設備,對交易過程實施無死角監督。并率先實行公共資源交易監督員機制,對納入新區重點項目或敏感度、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民生項目,邀請監督員全程參與監督。組建公共資源交易咨詢委員會,邀請其參與招標文件評審,幫助處理交易中的疑難雜癥;全市率先對采用合理標價(合理范圍低價)評標法的建設工程施工、監理招標項目中標候選人的同類工程、業績進行網上公示。同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臺”查詢投標單位是否有失信信息。此外,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投標主體、評審專家、中介服務機構等“1+4”誠信考評體系,近年來先后對4名專家、118家投標人和6個代理機構的失信行為進行了相應處理。
優質服務
這里交易環境春風十里
隨著新區高速發展,一座座標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平臺交易項目也呈現出“井噴”之勢。如何提高辦事效率,降低市場主體的市場運行的行政成本?如何促進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擺在交易中心面前的一道道時代考題。
該中心很快就找到解題的方程式,即:交易進場“零門檻”、交易過程“零拖延”、交易環節“零障礙”和交易服務“零距離”。
據悉,該中心全面實行業務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和限時辦結制,《公共資源交易公共服務事項目錄》進一步優化了交易流程、精減手續、壓減辦事環節及資料,縮短辦理時限,實現了讓服務對象少跑腿和快辦事。
變標準服務向優質服務跨越是該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又一“錦囊”。在窗口形象、業務水平、文化建設上下功夫,梳理制定辦事流程,增強辦事引導,提高服務水平,將耐心與細心貫穿服務全過程。在全面梳理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招拍掛等業務流程基礎上,分類建立發布了公共資源交易業務受理等9個公共服務事項目錄及其配套服務指南,確保服務對象知情權,提升了交易業務透明度。出臺了《關于開展服務對象評議中心工作人員活動的實施方案》,讓窗口服務更有“溫度”。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真情服務一次次贏得了招投標人的“點贊”。
(胡全福)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