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春味
【鄉情鄉韻】
壯鄉春味
■ 梁中
今年的春意格外地盛。田野里鋪遍了綠茸茸的草,山坡上開滿淡黃嫩綠的荔枝花蕊。風微微拂來,帶著花的清香,伯父臉上滿是笑意:“今年的荔枝收成想必不錯?!?/p>
回鄉趕上好時候,一叢叢的艾草長勢正好,堂姐采摘下來,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煮,加入食用堿保持翠綠色,煮好后用冷水漂洗去苦澀味。經過那么多的工序后搗爛,加入糯米粉一起揉成面團,可加餡也可不加,揉成一個一個的,上鍋蒸十五分鐘就好了。掀開鍋蓋,看上去煞是可愛,綠綠的,又很松軟。咬一口,微甜不膩,帶有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有一點兒黏,卻不粘牙齒,滿口都是春天的味道。這就是艾糍了。
都知道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南方人則離不開米飯。不只是艾糍,南方過年過節習俗里要做的小吃,也大多由米粉制作而成。
比如說過年時最常吃的油糍,就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其地位好比北方人口中的餃子。小時放了寒假,電視機里傳出《西游記》熟悉的音樂,母親開始往糯米粉里加水的時候,就非常開心地知道準備過年了。母親揉好了面,我就屁顛屁顛地去幫忙做黏團。別看是蠻簡單的小吃,卻也很見功力。大人們捏得均勻,小孩子捏的就厚一塊薄一塊的,放到鍋里油炸的時候有一兩個總是肚皮朝天滾不過來,通常就是小孩子的杰作。這時候大人總是說:誰做的誰吃。
父親的手工很好,甚至可以做出栩栩如生的馬、豬等形狀各異的油糍。炸出來我愛不釋手,往往玩到不能再吃為止。炸得好的糍皮殼脹發似球狀,剛出鍋酥嫩香甜,吃了一個還想一個。留著過了些時日,油糍就硬癟了,這時候放到蒸籠或者微波爐里加熱,又軟軟香香的了。
年夜飯時北方人吃餃子,我們啃油糍,齊齊坐在一起看電視,享受著團團圓圓的天倫之樂。
壯族地區還有一種逢年過節必做的小吃叫粉利,做法是用大米細磨成漿,放到鍋里煮,不斷攪拌,然后搓成圓柱狀,蒸至八成熟,晾干即成。制作完成的粉利,等涼卻后,一般放入冷水中保存,以防止開裂,并且需要時不時更換新水,以防止粉利發酵。
每次快到過年,若是忙得不回老家,伯母便會送一些年貨來,其中就有粉利。一般粉利的吃法是切成條狀、塊狀,配上肉片、芹菜等配菜炒熟裝盤。堂姐時常過來一塊兒聚,家里習慣一塊兒吃老家送來的物產。然而我總是覺得,粉利吃起來只是韌韌的,既不如肉味鮮,又不如糕點甜,實在算不得好吃。
父親見我那么說,就解釋:“粉利,是討大吉大利的意頭。要說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老家的水庫全都枯了,幾年沒什么收成,都吃不上飯,哪有閑的米來做油糍、粉利、艾糍?當時可覺得這些都是極品美味?!?/p>
父親又說,當時實在沒有東西吃,就去挖芭蕉根,砍芭蕉莖,把嫩白嫩白的部位切成小塊,放點油鹽煮了吃。
我不由得問:“味道怎么樣?”
“淡淡的一絲味也沒有,總算是能填填肚吧??梢膊缓孟?,山上最初還有些像山薯一樣的根,也可以挖回來搗成粉,然后吃糊糊,盡是渣,味道比山薯差多了?!?/p>
堂姐笑:“當時據說同村的叔祖輩,實在沒東西下酒,去撿了些鵝卵石,放油鹽炒了,舔一口就一口酒?!?/p>
時至今日,人們飯碗里多了大魚大肉,自然不再稀罕那些昔日的食物。然而那餓極了細細咀嚼下的味道,又不是海鮮鮑魚堪比的。歡聲笑語中菜的熱氣升騰起來,仿佛透過無盡歲月,一時間口中的粉利香滑爽口,細細嚼透出甜香。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味道不僅僅是滋味,更是一種情懷。
(作者單位:廣西欽州市政府采購中心)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