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智能化、區塊鏈是招標采購的必經之路
【觀點速遞】
利用大數據、智能化、區塊鏈是招標采購的必經之路
■ 孫建文
2013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電子招標投標辦法》;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63號),要求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加快推進交易全過程電子化,實現交易全流程公開透明和資源共享。最近幾年,招標采購全流程電子化迎來發展的黃金期,這給采購各方帶來了諸多便利,如公開公平、全程留痕、提效增速等。
但是,紙質招標采購時代存在的某些問題并沒有因為電子化、信息化而消失。相反,由于投標成本的降低,相關問題呈加劇之勢。例如,圍標串標問題依然存在;惡意低價難以識別與預警;無法客觀評價評審專家的履職情況,“專家不專”“專家不公”現象普遍存在;對招標采購過程的監督管理缺乏有力抓手。而電子招標投標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保存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當業務系統產生的數據積累到一定量時,可通過大數據平臺來挖掘這些數據和信息的價值。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洞察交易內容、解析主體特征、監管各方行為、評估行業市場。上述提到的諸多問題,也可通過大數據、智能化與區塊鏈技術來解決。
首先是識別投標企業圍標、串標。在招標采購項目交易過程中,雖然全流程電子招標投標已將計算機特征識別技術引入了清標環節(所謂清標,是指在電子化評標環節利用軟件查詢各供應商投標文件的清單部分是否存在與招標文件不一致的地方,將各供應商錯誤的地方按照招標文件的規定予以廢標或者修正。其只針對報價部分,而不對各供應商進行排名),可基于硬件識別碼識別同一個項目中入圍的投標人是否使用同一臺電腦編制投標文件,但是,若圍標、串標企業采用隱蔽手段,在同一個項目中仍可躲過識別。對此,我們可將時間維度拉長,對于投標企業圍標、串標的識別,除了借助于制作標書的硬件信息識別異常個體關系外,還可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挖掘企業的歷史共同投標關系、中標情況、企業與項目的特征集中度等,建立圍標、串標企業群體識別模型,將異常群體精準識別出來。
其次是智能評標解決“專家不專”“專家不公”問題。當前,招標采購活動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大數據等相關技術的算法也越來越準確,數據的結論是從億萬條歷史紀錄中得出的,而機器給出的結論要比人為判斷更加準確,一些通用類、技術標準相對統一的貨物項目的評標,也可能由數據、機器來主導。
最后是智慧監管。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及應用,能夠為行政監督部門和市場主體提供多項服務,為甄別、預警違法違規行為,實現科學、精準、高效的智能化監督提供重要依據。此外,隨著招標采購領域全流程電子化的廣泛應用,同時對產生的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不斷深入挖掘和深度應用,大家對數據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質疑可能會越來越多,而交易中心(采購中心)卻往往無法自證清白。對此,可嘗試借助區塊鏈技術,解決交易流程中電子數據易變、易篡改、易丟失等普遍性難題,保障交易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作者系北京筑龍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本文為作者在“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技術創新成果推廣運用交流會上的發言摘編,文字由本報記者昝妍整理)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