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塔營子
【人世間】
走進塔營子
■ 黃寶鈞
這個山村確實小,總共才4戶,7口人。一棵大楊樹下,坐著5個人,似乎全村子的人都在這里了。
汽車出城后沿著朝七線向前行駛,過了東五家子村,左轉彎,鉆進了一條山溝溝。路越走越窄,兩邊的山越來越高,最后,車子停在了一個小村里,這個村就是塔營子。
傳說,很久以前,一條惡龍降臨人間,民間有劉姓、于姓兩位壯漢,帶領附近鄉(xiāng)親們與之搏斗,保護家園。惡龍終被打翻在地,瞬間化成一座山脈。后來,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在山腳下修了4座石塔,以鎮(zhèn)住惡龍,保佑后世百姓在此安居樂業(y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路過石塔,命隨從孫某在此看守石塔,從此,石塔附近有了人家,小村子被命名為塔營子。
塔營子四面環(huán)山,山全部由巖石組成,山上植被多是荊條、丁香和榛柴,其間也有少許映山紅,溝底與山腰生長著一些杏樹。塔營子的土地少得可憐,人均兩畝多,皆為山地。以前,人們下地耕田,種上玉米和高粱,勉強度日。改革開放后,生產(chǎn)力得到了解放,農戶搞起了多種經(jīng)營,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容村貌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磚房代替了土屋,鐵皮屋頂代替了水泥板,生產(chǎn)方式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搬進城里,住上了樓房,老年人成為村里的“留守部隊”。在村口,一塊山坡地里,一對夫妻正在刨玉米秸茬子。男的已經(jīng)72歲,女的也70歲了。
“這么大歲數(shù)還干活呀?”我走上去問。
男人接話:“不干咋整,得吃飯呀。”
我說:“讓你們兒女來干。”
男人笑了,說道:“可別指望他們,我兒子是廚師,掙的錢還不夠他自己花呢,兒媳婦也打工呢,還得供孩子念書。姑娘的婆婆有病,姑娘得伺候她,姑爺子打工,也得供孩子念書。你說,他們哪有錢給我們。”
村頭的另一邊,楊樹底下,有一口水井,有水管伸入井下,井口雖然有轆轤,可能也是先前留下的,現(xiàn)在應該是沒人用了。井臺旁,坐著幾位老人,年紀最大的82歲,最小的68歲。
“大爺,你們最遠都到過哪兒呀?”我停住腳步,問他們。
“我到過黑龍江,他們最遠就去過朝陽。”最年長的大爺答話。這就是山里人出行的情況。年輕時比較貧困,整天在生產(chǎn)隊出工;年紀大了,出去打工沒人用了,只好留守在村里。
雖然生活環(huán)境不太理想,但是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各種補貼照發(fā)照得,有病就醫(yī)能夠按一定的比例報銷。一些弱勢群體,除了國家政策,有些民間組織也在救助。去年,我所在的愛心團隊,就在本村救助過一位竇姓老大爺。
在村子的空地里,依稀長著一些不知名字的“雜草”。農村親戚告訴我,那不是草,是“蒼術”,一種很貴的藥材。親戚說:“種藥材這戶,他家所有的地都種上了蒼術。如果把這些蒼術都挖下來賣錢,能夠賣到50萬元。”聽了這話,我真是吃驚不小,感覺不能小看這山村里的農戶。其實,親戚也不是“凡人”。在塔營子周邊,有幾戶蜂農在放蜂,親戚家的蜂箱最多,年產(chǎn)蜂蜜也最多。由于蜂蜜純度高,沒有雜質,更不會人為摻假,因此遠銷省內外,最遠銷往新疆。
無論是過往的平常年代,還是新冠疫情時而蔓延的今天,無論是廣闊的平原,還是丘陵起伏的山里,都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活在本地的農民,他們無怨無悔,日出而作,生命不息,勞動不止。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吃的糧食和蔬菜,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財政局采購辦)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yè)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jīng)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yè),推動政府采購發(fā)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yè)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jīng)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yè)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fā)展事業(yè)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shù)剜]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