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糕粿
【人間煙火】
炒糕粿
■ 蘇銀萍
粿是中華美食文化在潮汕地區留下的一枚獨特的印章,人們將米粉、面粉等通過烘烤蒸炒做成的食物統稱為粿。它并不需要米其林大廚般專業的技術,尋常人家都能做好,所以粿文化的根扎在最廣闊的大地之上,勤勞的人們用三百六十個日子為它寫下不同的詩行,押上色香味俱全的韻腳。
老家的夜市里,炒糕粿是最受歡迎的。將蒸熟的糕粿切成塊,放入配料,加上魚露、醬油和辣椒醬等,在鍋里不斷翻煎至金黃,就做好了。因為外形酷似糕點,所以叫作炒糕粿。不同的攤位用的配料不同,但大多是蔥姜末、雞蛋、小蠔仔、豬肝、鮮蝦仁、瘦豬肉等,讓炒糕粿的滋味咸香怡人。
而我最愛甜炒糕粿。除了上述配料,在最后一步還要撒上白糖,于是咸、香、辣三管齊下,卻互不打架,舌頭激動得把上面站著的贊美之詞抖得東倒西歪。老家街角有一家店就會做甜炒糕粿,店家是個膀大腰圓的小伙子,一手倒入少許豬油,一手拿著鍋鏟將粿不斷翻煎,“刺刺刺”,好似武林高手般霸氣十足。不多時,香氣便一股股地飄來。
我也曾親手做過糕粿。那時我住在大伯家,早上4點多,公雞還沒打鳴,他就把我喊了起來幫他準備原材料。選擇優質的白稻米,洗凈浸泡兩個小時后,倒入石磨中打成漿。接著,在蒸籠里鋪上一層白布,倒入米漿,蒸熟第一層后,再倒入米漿,再蒸第二層……如此往復七八次,一層層地蒸至10公分厚才算完成,涼下來后,切成小塊,就成了糕粿。此時的它,宛若奶塊,潔白如玉,潤澤通透。
“做糕粿的態度,也是你生活的態度。”大伯如此說道。做好糕粿,他會送一袋,讓母親炒給我吃。剛剛出爐的鮮糕粿,吃起來又筋道又鮮美,每次想起來都回味不絕。
后來,去外地求學,時常要做一些機械性的事情,一遍又一遍。每當我煩不勝煩時,總會想到大伯做糕粿時的情景,想到他聚精會神的目光和在米漿里一起被蒸熟的沉靜,我突然理解了他對我說的那句話。生活中的一切其實都是修行的過程,做糕粿的過程是,工作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是,枯燥的重復過程也是。譬如蒸熟米漿,那一層層疊加的,是堅韌的耐心與頑強的細心。對自己負責,對吃糕粿的人負責,這是大伯的堅守,也是他藏在糕粿里,對我的告誡。
如今,我已經踏入了社會,做甜炒糕粿的那個店家也從青年步入了中年,但炒糕粿的味道卻一直不變。因其醬汁是自己獨創,和別家的味道不大相同,我便擔心店家哪天不做這門生意了,我的舌尖就不免會迎來一場落寞。他笑呵呵地說:“我能干到哪天就做到哪天,誰叫街坊鄰里都認可這炒糕粿呢!”原來是我患得患失了,不禁啞然失笑。炒糕粿的人,連笑容都是金黃的、外酥里嫩的。
如今,許多城市里的傳統手藝都已經漸行漸遠,但在老家,炒糕粿的店鋪卻始終能撐起夜市的半邊天。想來,就是因為炒糕粿中一層層蒸熟的潔白,那咸、香、辣三管齊下的鄉愁,才讓它從不失約人間的煙火吧。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人民政府)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