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村
【美麗鄉村】
脫貧村
■ 羅道勝
5年前,我作為寧都縣財政局的干部,受組織安排,掛點寧都縣長勝鎮山車村,進行精準扶貧工作。到2019年底,隨著全縣11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山車村實現了脫貧。
今年6月份,我因工作關系再次來到山車村的時候,正趕上寧都縣的一批青年詩人在這里舉辦詩歌朗誦會。
仲夏的太陽,熾熱地照耀著山車村碧綠的樹,以及那一排排新蓋的村舍。
走進村子,但見紅墻黛瓦,道路整齊,空氣中彌漫著鄉村特有的草木芳香。跟著村支書參觀他們的種植大棚,開始還以為只是普通的蔬菜大棚,一進去才傻了眼,這里養的全是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喬木、灌木,木本、草本,應有盡有,有的正在開花,有的已經掛果。萬萬沒想到,在寧都縣一個小村莊,竟有這般壯觀的景象。
“這都是脫貧攻堅的成果。這幾年,村里種植景觀樹3900株、果樹7000株,栽植萬壽菊10萬株……”村支書如數家珍。
“兌現‘脫貧摘帽’的承諾,翠微大地、青山綠水,見證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攻堅戰……”
“漫步在鄉村田野,處處洋溢著別樣風情;穿行在采摘園區,神采飛揚的村民喜悅無比;徜徉在村頭廣場,喜慶歡快的樂曲回蕩天空……”
登臺朗誦的詩人們,多是用熱情和充滿詩意的語言贊頌脫貧村的發展變化與農民的幸福生活,對于那些不遠萬里落戶中國的奇異植物,倒無人提起。詩人們說起植物,主要是贊美桑樹,說這里是一個桑葚的村莊,充滿著甜蜜。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里,桑樹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和中國幾千年以來養蠶植桑的歷史有著密切關系。直到如今,說到“桑梓”,我們知道就是在說故鄉。桑樹不只給蠶提供了可食的葉子,還結著可愛的桑葚,讓人想起就口中生津。我家鄉的村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桑樹,上小學時,每到春天,我們就去采些嫩葉,養上10多條小蠶,等蠶老結繭,把那絲繭撕開鋪在銅墨盒里蓄墨。老桑樹和我們感情最深的,倒是那些紫黑色的果實。我們經常爬上樹去,和鳥們爭食這香甜的果實,弄得口舌紫黑紫黑的,被媽媽罵稱“像是‘烏嘴驢’”。
其實,從《詩經》里看得出,幾千年前,北方也在植桑養蠶。《魏風》是現在山西一帶的民歌,《汾沮洳》里就寫道:“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衛風·氓》一詩里還寫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
桑葚,真的給了人許多美好的記憶和文學的想象。朗誦會下來,我就請村支書帶我們去看他們的桑樹。從一道小河溝的木橋上走過去,眼前便是一大片桑園。郁郁蔥蔥的,約有幾百畝之多。這些桑樹不像我見過的蠶鄉的桑樹那樣低矮,而是樹冠高大,枝干粗壯,葉片繁茂。村支書說,這是桑果樹,桑葉并不養蠶,每年只是采用桑果。這一片林子到了采果期,可供城里人來采摘游玩。
上世紀90年代末,山車村就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大面積栽植果桑,如今,已有5000畝桑田,成為全縣最大的桑果種植基地。村里有一個果汁果酒公司,把桑果從采摘、加工到銷售集于一體。一個既有經濟效益又有詩情畫意的產業,把山車這個脫貧村變成了寧都“都市里的村莊,城市中的花園”。
村支書告訴我們,這幾年,村里經濟一步一個臺階,2021年經濟總量已逼近1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065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支書笑著說,“我們的變化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發生的。這句話說是口號,但在我們這里就成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多虧前幾年縣里派來了扶貧工作隊,讓咱們村真正實現了脫貧……”村支書似乎拉開了話匣子。
驅車離開山車村,腦海中還在浮現著這個脫貧村一幕幕的場景。我想,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民們必將創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夢想不會遙遠。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縣財政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