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上的對聯
【鄉情鄉韻】
古鎮上的對聯
■ 俞繼東
老家在長江邊的古鎮上,縱橫有好幾條街,光滑的青石板上,記錄著老街的滄桑。對于老街,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家家戶戶門口一副副工整的對聯,它們無聲地顯示著故鄉的文化底蘊。
老街上最熱鬧的是茶館,是吃早茶的地方,每天早晨人來人往,賓客盈門。大門兩邊寫著:“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人愛喝茶。”進門坐下來,慢慢品茶,抬頭看,梁柱上又是一副對聯:“碧螺壺中香撲面,綠茶盞內味如春。”無論是路過的新人,還是常來的舊客,看這對聯,就知道這店的主人品位不低。等客人品完茶,走出大堂,又見大門的背面赫然寫著:“客至心常熟,人走茶不涼。”來這里消費,一個字:雅。
早晨的老街,還有一處熱鬧的地方,那是小時候母親經常帶我們去的餛飩店。店堂門口的對聯是:“宇內江山,如是包括;人間美味,同此吸納。”那家店做生意實在得很,無論公營的時候,還是現在改為私營,做出的餛飩都個大餡多,味道好,想起來就口舌生津。
小時候逛老街,有的是時間,時間長了,一家家店門上的對聯都能背下來。豆腐店的對聯是:“石磨飛轉,涌起滔滔玉液;鐵鍋沸騰,凝成閃閃銀磚。”真是神來之筆,這是我見到描寫豆腐最生動貼切的文字。鐵匠鋪的對聯是用鐵打制的,內容是:“烈火識真金,一門功夫百錘煉;紅心出技藝,十分火候倍精神。”制秤店門口寫的是:“輕重得宜大權在手,偏正不倚雙紅關心。”刻字店就在我家對面,刻字的何師傅跟我父親交情很深,他看我字寫得不錯,曾經允諾,如果我考不上大學,就收我為徒。
我記得理發店的對聯換過幾次,最初的是:“雖說毫無技藝,卻是頂上功夫。”這是一副很古老的對聯,店主人張師傅覺得不滿意,就請人改成了:“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張師傅自己覺得滿意了,可客人們看到“頭顱”兩個字,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弄巧成拙,生意不如從前,張師傅連忙請人改成了:“新事業從頭做起,舊面貌一手推開。”從此再也沒有換過,生意興隆如常。
在河邊還有一家木工店,那是來自浙江的一對夫妻開的。可能是為了入鄉隨俗,店主人專門請小學校長寫了一副對聯:“一把曲尺,能成方圓器;幾根直線,造就棟梁材。”他們打制的家具很新穎,生意紅火,他們一家也就融入了老街的社會生活,現在已是子孫滿堂。
古鎮市場上出售的當地特產多,因而吸引了四方的商人前來交易,帶動了餐館、旅店和沐浴等行業的發展。老街上的餐館有好幾家,家家門口有對聯,我現在只記得一家門口寫的是:“來來來,空心大老官;去去去,飽腹四方客。”旅館門口的對聯是用柳體寫的,我還特意到那里臨摹,內容是:“山好好,水好好,開門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匆匆,下車相逢各西東。”晚上的老街,最晚歇業的是浴室,昏黃的燈光下,一副對聯忽明忽暗:“滌陳浴新暖心扉,胸懷更寬;碧池玉泉洗風塵,精神倍增。”
老街上有位范老先生,字寫得很好,每到除夕前的兩三天,他總是要從早忙到黑,免費為鄉親們寫春聯。有一年,老先生身體不適,就叫我這個毛頭小伙去幫忙。在光滑的紅紙上寫字,跟在宣紙上練字不一樣,我一拿起毛筆就有點膽怯。在老先生的鼓勵下,我給鄉親寫下了第一副春聯,內容是:“忠厚傳家寶,孝悌子孫賢。”
每當我走在城市的街頭,看著那些閃爍的燈光和廣告牌,我總會不經意地想起故鄉的老街和老街上的對聯,故鄉人的那份淳樸那份實在那份真誠,永遠在我的記憶之中。
(作者單位:揚州興瑞稅務師事務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