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醫養結合 加快老齡產業發展
兩會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殷勇:
推進醫養結合 加快老齡產業發展
本報訊 記者楊文君報道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郵政分公司歸仁支局支局長殷勇帶來了關于醫養結合的有關建議。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9%。但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相對滯后,老齡失能失智人口養老難、護理難程度加劇,個人養老壓力很大。
目前,我國較為普遍的養老模式主要為傳統的家庭養老、社會公益性養老和民營機構養老等,但這遠遠滿足不了現有的養老需求,而公立養老院建設緩慢,社區養老條件落后,民營養老機構缺乏系統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養老事業的發展。可以說,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雖有了一定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醫養融合發展缺乏醫保政策保障。在醫養結合機構中,收住對象大部分為高齡、失能、失智、殘疾且不適宜長期住院的老人,機構提供的健康護理、保健等服務項目均未列入城鄉醫保報銷范圍之內,而是全部由入住老人自費承擔。由于經濟收入和家庭條件等影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亟需的長期護理照護、基本醫療(慢病管理、各類用藥和康復訓練等)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選擇到醫養結合機構的老年人逐漸減少,這也直接限制了醫養結合機構的發展。
二是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機構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醫療機構業務用房僅夠開展醫療服務使用,很難騰出空間收住老年人或開展養老服務。也就是說,大部分醫院在原規劃中基本沒有預留養老機構用地。此外,養老機構資金投入大,且當前我國養老服務市場還在發展階段,即使是現有較好的養老服務機構,也有部分處于艱難維持運營的局面。
三是從事養老服務人員專業水平較低。醫養結合機構缺少專業性人才,尤其是養老護理人員。目前,80%以上醫養結合機構的護理人員中,僅有少量的注冊護士,其余大多為年齡偏大、專業性不強的人員。
對此,殷勇建議:第一,完善養老醫保政策,將養老健康監測、健康指導、康復治療、養老護理等醫養服務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對高齡群體,計劃生育特殊人群,低保、五保等困難對象需要長期護理的人員進行醫保政策托底,減輕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到醫養結合機構安享晚年。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投融資渠道,鼓勵商業銀行向醫養結合機構、民營養老院發放資產(設施)抵押貸款,允許養老機構以有償土地、設施等資產進行抵押融資。減輕養老機構稅費負擔,落實用電、用水、用氣等價格政策,提高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機構的積極性。
第三,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將養老機構中的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和養老護理員納入政府培訓計劃,加快培養其掌握養老服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快建設熟悉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的專業人才隊伍。對從事養老服務的醫護人員、護理人員,應一視同仁,即在職稱評定、工作待遇、榮譽褒獎等方面,與醫療機構同等對待。
第四,加強公立養老院建設。建立相應工作制度,鼓勵、激勵年輕人走向養老護理崗位。
第五,支持建設社區養老食堂、老年飲食服務中心。確保社區建設配套齊全、服務全覆蓋,滿足居家養老需求。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