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國制造“脊梁”
兩會特稿
挺起中國制造“脊梁”
——代表委員和專家熱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 本報記者 戴正宗
202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其中,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為27.7%,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公布的這些數據振奮人心。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歷史與實踐表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目前我國制造業門類、品種齊全,下一步要努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實現全面提升,國家將大力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
多位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打牢大國制造的堅實基礎、激發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譜寫制造強國建設新篇章。
筑牢制造業根基
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加到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無論是總量增長還是結構優化,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國在核心基礎零部件與基礎制造工藝、基礎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軟件等領域仍然存在瓶頸和短板,啟動建設一批產業化、工程化攻關項目勢在必行。
以機床行業為例,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于旭波介紹,機床作為工業母機,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和基礎,高端數控機床更是制造業升級發展的引擎。我國機床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受制于人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受制于人,反映出我國制造業根基不牢。”全國人大代表,國機重裝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曉軍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制造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較弱,部分關鍵技術被國外“卡脖子”,部分高端裝備制造所需的基礎原材料、基礎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工業軟件需要進口,甚至被國外企業壟斷。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韓曉軍介紹說,彌補短板和弱項,筑牢我國制造業根基,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引導企業積極與高校、院所組成聯合體,共同開展基礎研究。另一方面,支持制造業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能力建設。近幾年,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對國家科研平臺進行了整合重組,通過“撤、并、轉”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納入新序列管理,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動態調整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體系。但這些高能級創新平臺受限于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大、經濟效益見效慢、多學科人才匱乏、科研成果應用場景少和轉化推廣難等因素,科技創新引領和基礎研究作用發揮還不到位。有鑒于此,國家應加快落實企業創新平臺的支持政策,加大對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支持力度,提升企業建設的國家科技創新平臺的正向研發能力,賦予其更多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激發科技創新強勁動力
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讓中國制造“骨骼”更強健。
“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要靠強大的制造業來實現。沒有強大的制造業作支撐,就無法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壯大綜合國力也就無從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表示,在制造業邁向高端的過程中,要通過科技創新和品牌提升,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以支撐工業經濟乃至整體經濟的增長。
韓曉軍認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聚焦“卡脖子”問題,圍繞“工業五基”,調動多方資源,合力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攻克一批國產化和首臺(套)技術難題,切實改變“受制于人”現狀。二是加快制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系統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堅持質量強國戰略,打造一批響當當的中國制造業品牌。四是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有效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帶領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走協同創新發展道路,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光有核心技術還不行,還要重視以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為主的先進制造業。”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福昌說,要廣泛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積極采用先進制造模式,著力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鏈條,確保重要領域和核心環節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作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2023年預算報告顯示,中央財政今年安排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133億元,比上年增加44億元,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增加專項資金,著力支持集成電路等關鍵產業發展,體現了我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心。” 韓曉軍說。
關于財政政策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韓曉軍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在基礎條件與設施建設方面,給予重組成功的企業國家級科研平臺和大學國家級科研平臺同樣穩定的財政支持,強化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應用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持續提升創新能力。二是在科研成果轉化激勵等方面,給予企業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大學同等地位的支持政策,激勵培育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鼓勵他們長期深耕基礎理論研究,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引領國際科技前沿方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三是加大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首臺(套)保險補償支持力度,采用首臺(套)研發獎勵和綜合保險補償相結合的方式,鼓勵產用結合、聯合研發,倡導優先采購使用國產首臺(套)產品,擴大首臺(套)保險受益范圍,實現產學研用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同時,優化調整國家首臺(套)保險補償目錄,調整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重點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項目保險額度(裝備價值)限制,分類分級設置保險細則。
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10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技能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收入穩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認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不斷走向深入,徹底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例如,隨著新一輪變革帶來的5G技術深入應用和“工業4.0”逐步發展,“黑燈工廠”逐漸席卷全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作業,成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之一。
“生產方式的變革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鐘章隊告訴記者,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還需要企業的介入。雙方通過產研合作、產教合作,共同為廣大學生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實習基地、實驗基地和實踐基地,讓他們能夠在走出校門后,快速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學有所成、業有所立。
韓曉軍告訴記者,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高技能人才是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力量,是鏈接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要素,對于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方面,國家應該多措并舉,支持以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技能根基工程。” 韓曉軍建議,一是重點支持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為平臺,發揮企業工藝鏈完整、極限制造優勢突出、高技能人才集聚、培訓基礎扎實等資源優勢,探索企業主導、院校協同、服務社會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二是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依托企業及其協作單位創新體制機制,在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中的“高精尖缺”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在實訓條件升級、技能提升專項激勵、技能人才榮譽授予等方面予以傾斜;在職稱認定上,增強高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與專業技術職稱的可比性,使高技能人才能夠享受同等的養老金待遇;出臺高技能人才比照技術專家雙向選擇延遲退休等特殊激勵政策。三是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更好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支持企業面向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開展公共培訓服務,牽頭舉辦行業性職業技能競賽,更好地培養行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讓更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提升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綜合實力。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