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盆故鄉的花草
【記憶】
養一盆故鄉的花草
■ 易玲
有多少人,與故鄉的情感紐帶,牽系在一棵樹木、一株花草上。
幾年前,一張照片擊中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在三峽庫區,一位老人在告別祖屋時,將門前的一株小桃樹挖起,裝進背簍里,要帶往新家。途中他累了,靜默地坐在誰家屋檐下歇腳,卻依舊背著背篼里那株盛放的桃花,不舍得放下。大約在老人心里,他身上背著的,不僅僅是一棵開花的小樹,更是家鄉的整個春天,是他與家鄉關聯的大半生歲月,甚至可能是祖祖輩輩幾代人的鄉愁。
我從十八歲便因求學遠游他鄉,每次回鄉后再出發時,令我不舍的,除了親人,還有家宅門口的花草樹木,故鄉山上的花草樹木。它們年年在故土上開落榮枯,我卻不得年年回去。為了能常伴那些草木,睹物以緩解思鄉之情,我去花鳥魚蟲市場,買了許多的盆栽植物,有一盆杜鵑花,故鄉山上遍野都是;一盆山茶花,因為故鄉有很多茶山;一盆梔子花,這是我故鄉的市花;一盆橘子樹,故鄉幾乎家家門口都有……
在時代的洪流下,在夢想的驅使下,我們大多數人,成年后不得不告別故鄉,立足他鄉。故鄉的山川河湖我們帶不走,可以學從前遠游的人,在臨行前抓一把故鄉土、裝一瓶故鄉水隨身帶著。家門口的花草樹木我們也不便帶走,因為我們比背著桃花樹的老人的目的地更遠,僅用腳步丈量無法抵達。那么,何不在身邊種一棵故鄉的樹木,養一盆故鄉的花草呢?
把故鄉微縮成盆栽,便可日日相伴。
草木皆有靈,尤其是帶有故土色彩的花草,最能寄托鄉愁,撫慰人心。李白寄寓宣城,暮春三月看到杜鵑花開,想到故鄉每逢杜鵑花開,就有杜鵑鳥啼鳴,仿佛在呼喚著:“不如歸去!”他的鄉思被觸動:“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蓖蹙S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想問的有那么多,卻單單問起立于綺窗前那株寒梅開花沒有?!熬怨枢l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因為那株燦爛的梅樹綻放在想念中,能照亮關于故鄉的美好回憶。
所以啊,鄉愁是李白眼中的杜鵑花,是王維惦念的綺窗梅。鄉愁也是岑參的“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是王禹偁的“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是張翰的莼鱸之思,是萬千游子的桑梓之戀……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痹谒l思念故鄉的時候,來自故鄉的一草一木,就成了故鄉的象征。故鄉的風土人情、山川景物、親朋故舊、往昔歲月,因之全部復活,璀璨勝過昨日。
草木多情似故人。你看山茶翠碧,杜鵑紅艷,梔子芬芳,橘樹清香,靜靜守著一盆或幾盆來自故鄉的花草樹木,傾注思鄉之情,看它們抽枝長葉,花苞綻放,一季又一季,心里柔軟又安定。就是不知道,故鄉的花草樹木同我們一起客居他鄉,會不會也有鄉愁?但是不要緊,我們可以互相作伴。因為,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扎根異地的一株草木?我們和故鄉的花草樹木一樣,頑強地在他鄉艱難扎根,努力生長,適應新的環境,舒展新的枝葉,綻放新的花朵,長成新的春天。
(作者系中國林業生態作協會員,就職于《長春日報》)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隆⑵萍居嗛?。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