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放牛
【鄉情鄉韻】
雨天放牛
■ 王玉初
又到了梅雨季,在一個周末,我與讀小學的兒子一起下鄉。天空下著小雨。回去的路上,我們避開大道,繞進了一條鄉村小道,也是水泥路面。這條小道沿途是村莊和農田,我有一個小心思——讓生活在城里的兒子有機會多看看雨中的鄉村和田野。雨下得細密,沿途到處是綠色,分外妖嬈,還有兩大片荷田,正吐露著花苞,美煞路人。
“牛,前面有頭牛。”兒子突然大叫。我放慢車速,透過車窗定睛一看,右前方的路旁確實有頭牛,但不見放牛的人。
我上學前,標注牛的數量詞并不是“頭”而是“條”。且能清楚地記得,用“條”來標注的牛,一定是農家用來耕田耙地的水牛。老家是典型的丘陵地區,沒有大片的草地,只能到田埂、地壩上放牛,讓牛吃些路邊青草。所以,放牛時得有人一直牽著,防止它偷嘴吃莊稼。
梅雨季,晴雨交替頻繁。
天晴時放牛,往往也得穿著雨靴。因為雨多晴少,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從云層中灑下幾點雨,而且四下的草叢總是布滿了水珠。若是穿布鞋放牛,走不了兩條田埂就會濕透。再說了,孩子走路總是不太會看路的,大人怕有蛇出沒,便讓孩子穿雨靴,那樣才最保險。
上學后,我偶爾會在梅雨季的周末回家放牛。雨天,我穿過蓑衣,也穿過黑雨衣,還打過傘,牽著牛在一條又一條的田埂上走過。看到雨點滴落在牛背上,小水珠四處奔散,很是著迷。時間稍久,水牛來個搖頭擺尾,站在不遠處的我會被灑一身水。雨天放牛,雨衣里十分憋悶,身上總是濕漉漉的,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
最怕的是打雷閃電。遇上打雷,我總是心里一緊,但始終記得母親的告誡——打雷時人不能站在樹底下,也不要把牛系在大樹腳下。那些水牛都是農家的寶,幾家人合伙養著。如果牛掉了膘,農忙時就無力去耕田耙地,合伙的鄰居更會說某人不用心養牛,甚至會將不用心養牛的人分出去。落單的人獨自養牛,農忙時還得有專人放牛,就更騰不出勞力來伺弄莊稼,所以打雷下雨時,放牛人依然馬虎不得。只要牛沒吃飽,哪怕下著雨,心中怕得要命,我也會硬挺著在外面放牛。因此,我還落得個放牛“負責”的美名。
現在的鄉村已很少見那些耕地的水牛,路旁的那頭牛,明顯不是耕牛。田地的耕作,早由機械代替了,很多地方還用上了無人機播種、施肥、噴農藥。牧童騎黃牛的圖景,年輕一代還能從書畫中看到;而雨天放牛的體驗,已無處找尋,或許也無須再去找尋。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