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世界 見自己
【讀書】
見世界 見自己
——讀馬伯庸《長安的荔枝》
■ 李琳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先生的一本小說,主要講了小官吏李善德原本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不料被圣上封為荔枝使。為了家人不被牽連,他千方百計地從嶺南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中途一波三折、絕處逢生。李善德見了和自己平時工作生活不一樣的世界,越挫越勇,化解重重艱難險阻,最終見到了自己的內心。
去年,我有幸參加了馬伯庸先生《長安的荔枝》新書發(fā)布會。馬伯庸說,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其實是為了休息。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兩句詩,“馬親王”(馬伯庸的綽號)思緒涌上心頭,用其敏銳的歷史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觸,讓這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小說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
拿到書后,我讀了好幾遍,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樣。“荔枝煎”和“荔枝鮮”只有一字之差,卻讓壯年李善德愁白了頭,讓沿途百姓加重了賦稅。讀罷全篇,胡商狡猾的嘴臉、忠仆的鮮血、阿僮對荔枝樹“受傷”的心疼、衛(wèi)國公的默許、背后人的暗示躍然紙上。從覺得有趣到“細思極恐”,從不理解到明白李善德的經歷。這部九萬多字的小說,細細品讀覺得有些話寫得太隱晦,處處都暗藏玄機,做人、做事、做官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值得復盤。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面對從未經歷過的困境,不輕言放棄是李善德的優(yōu)點。為了家人,他硬著頭皮接下任務。明知不可能完成,他依然親自前往嶺南,實地考察。最后,他靠著堅定的信念、拼一把的勇氣和再搏一把的力量,一步步地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倘若想讓它不變味,可有什么法子?”“你別摘下來啊。”李善德和阿僮的這段對話被當地峒人當作笑話,卻給了李善德啟示。他善于思考和實干,親力親為,從線路和儲存兩個方向共同發(fā)力。在實踐失敗后,他打破常規(guī)思維,發(fā)明了“掇樹之術”,將荔枝樹成枝轉運,以力破巧,因地制宜,將荔枝從保鮮三天,一步一步核算到保鮮十一日,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鮮荔枝能轉運到長安,也離不開借力和共贏。有胡商的金錢和雙層翁、阿僮的荔枝樹和技術、衛(wèi)國公的權力、驛站和官兵的人力和幕后策劃人的袒護……李善德探索出方案后,回長安尋求幫助,寸步難行。在拿到銀牌后,暢行無阻,各地衙署默默墊錢。雖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中途還有重重困難、節(jié)外生枝,最終還是有一騎兩翁荔枝如期到達長安。
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善德雖是小官吏,也有一技之長。他對數據最為看重,這也為他抽絲剝繭般地計算荔枝在轉運中腐爛時間到事成后沿途花費埋下了伏筆。李善德邏輯能力極強,有一定組織協(xié)調能力,使轉運法度越來越完善。面對諸衙府司,他妥善分配人員,將每個衙署的職責、物品、時限等安排得事無巨細。
書中多次寫到李善德沒有頭緒的時候,就對比寫阿僮喝荔枝酒,撫摸花貍的場景。李善德之所以這么努力地做荔枝使,是想家人能更好地活著。在結尾處李夫人說:“他這個人吶,笨拙、膽小、窩囊,可一定會豁出命去守護他所珍視的東西。”李善德在轉運鮮荔枝這件事上,見了不一樣的世界,看清了自己的內心,明白了什么才是他所珍視的。人生在世,家人在身邊,開心地活著是李善德的目標,也是我的心愿。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yè)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fā)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yè),推動政府采購發(fā)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yè)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yè)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fā)展事業(yè)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