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的貨郎擔
【人世間】
走街串巷的貨郎擔
■ 矯友田
貨郎擔又稱“貨郎”,是我國民間舊時在小街僻巷流動販賣日用雜貨的商販。
按照過去江湖行規,貨郎擔歸為“八根系”行。所謂“八根系”,是指貨郎擔兩頭的貨箱子,各用4根繩系住一角,頂端挽一扣,掛在扁擔兩頭,前后共八根。貨郎挑著擔子走四鄉、串八村賣貨,又稱為“盤鄉”,意為走到哪兒賣到哪兒。
傳統的貨郎工具,是兩個木頭制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箱子,外面涂著棗紅漆。有的貨郎,還在箱子外面貼上“招財進寶”“四季發財”等紅色吉符。木箱被木條分隔成許多小格,每個格子里都盛放著不同的物品,比如繡花針、松緊帶、發夾、棉線、扎頭繩、鏡子、梳子、紐扣、胭脂、雪花膏、梳頭油、糖果、寫字本等等。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
貨郎還有一樣重要的行頭,那就是撥浪鼓。這是他們走街串巷招攬生意的響器。撥浪鼓呈圓筒形,碗口大小,兩面牛皮。鼓旁兩側,各有一個圓蛋鼓槌。到了村口后,手一搖,“撲棱咚咚、撲棱咚咚”的聲音能夠傳出老遠。村里人一聽,就知道是貨郎來了。有些嘴巧利齒的貨郎,還會一邊搖著撥浪鼓,一邊唱上幾句:“雪花膏,香又香,媳婦變成了大姑娘。糖豆麥,甜又甜,孩子吃了想半年。”惹得周圍的婦女們笑翻了天,孩子們又蹦又跳,圍著貨郎擔子團團轉。
貨郎所賣的東西本身不值幾個大錢,利潤不會太多,所以買賣間價格波動不會太大。然而,婦女們卻喜歡討價還價。她們在選好中意的東西之后,便沖貨郎施展出砍價的絕活,有時說得面紅耳赤。走南闖北的貨郎早已諳熟這些小伎倆,在爭爭吵吵中大都會讓她們一點半點的。貨郎求的是回頭客,買主則圖個方便。
貨郎這一行,走街串巷時間久了,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盤,每天大部分見到的也都是老主顧。主顧有什么要求,貨郎便會盡量滿足。倘若誰想買點什么,恰巧貨郎這次沒有,甚至從不做這些生意,貨郎也會盡力想辦法在下次過來的時候捎帶過來。有時,相距十里八里的親戚間有事,若不是太緊急,恰巧彼此又在貨郎“盤鄉”的范圍之內,主顧也會托貨郎為對方捎個信。只要能辦到,貨郎都會盡力幫忙。因此,貨郎又像是鄉村里的義務“郵遞員”。
貨郎走的地方多了,自然見多識廣一些,各村的奇聞趣事都能從貨郎的口中帶到各地,成為其他村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貨郎給村民帶來貨物的同時,也給村民帶來了快樂。
其實,從事貨郎這一行業非常辛苦。他們起雞叫睡半夜,披星星戴月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肩挑一對貨箱,走街串巷奔忙。有的時候,還遠走他鄉。日曬雨淋,風吹霜打,其中的辛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即便是這樣不辭勞苦地忙活,大多時候也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已。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各地的街頭巷尾冒出了不計其數的小賣部、百貨店、超市和商場,方便了千家萬戶。原本就已經日漸蕭條的貨郎行業,徹底從民間消失了。但無法否認,貨郎擔曾經是鄉村一道美麗的風景。
貨郎所帶給村民的快樂與溫馨,也已銘刻在眾多村民的腦海里。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