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下的老婆婆
【身邊的感動】
銀杏樹下的老婆婆
■ 董秋麗
似乎每一種小吃都能找到最美味的代表,自然也就時常被縈繞心頭。如果煎餅果子會吶喊,一定會被我每每流下的口水所淹沒。
冬日的北方山城,七點的天空還是黑乎乎一片,早起的我跑著步,心里盤算著:“等等再來個煎餅果子,真幸福!”
外面寒風刺骨,著實考驗毅力。當我滿懷欣喜地走到攤主常在的街道,卻發現并沒有她的身影,只看到了那棵一直陪伴在她左右的銀杏樹。“也許,她今天有事耽擱了。”我暗自猜測著,悻悻地向體育場走去。
路上,我一邊想著煎餅果子的美味,一邊回憶著與之過往的點滴。
攤主是一位婆婆,臉上爬滿皺紋,留著老式短發,樸實無華。她家的煎餅是用黃豆面、玉米面、小米面與少量白面混合而成,口感筋道,咬一口嘎吱脆。她之前告訴過我,這個營生已經干了十多年,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其間,還想讓兒子接管,可兒子總是安不下心來,勉強支撐一段時間,最后索性不做了。婆婆不忍心看著這個營生荒廢,還是決定重操舊業,每天雷打不動地出攤。她知道,很多人已經吃慣了她家的味道。于她是生意,是買賣,于小城的人卻是記憶,是溫暖。
我一邊回憶,一邊開始折返往回跑,沒想到竟在此途中,那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了。我心中一喜:“婆婆來了,今天又有口福嘍!”前面的顧客,一口氣買了五份。婆婆動作嫻熟,手腳利落,輕輕松松攤出一個又一個香脆可口的果子。我在等待空隙,忍著寒風侵襲,試圖以搓手頓腳來緩解嚴寒。
“我只是站一會兒就這么冷,婆婆要在外面待幾個小時,她受得了嗎?”我疑惑。而她如枯樹枝一般的手,以及上面裂開的一道道口子和凍紅的臉頰回答了這個問題。
旁邊的銀杏樹,樹葉早已落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卻依然站得筆直。在四季變換的每一天中,這棵樹見證了婆婆的辛勞,見證了她人生中的美好時光,見證了她對生活的不妥協。默默陪著她度過風風雨雨,一起迎接嶄新的明天。
我問婆婆幾點出攤,她說今天晚了,昨天回老家看望老父親,耽誤了。我好奇地問道:“他老人家高壽呀?”婆婆說:“已經91歲啦。現在正是給栗樹剪枝的時候,他天天泡在山上,讓來家里住幾天都不肯,怕耽誤活計。”我忍不住問了婆婆的年齡,未曾想她已經是71歲高齡的老人家。人生七十古來稀,本應在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依然奮斗在這平凡的每一天。
婆婆從不抱怨生活的艱辛,早起出攤,和面,準備蔥花香菜榨菜干,調制醬料,每一件瑣碎的事情都需要忙活。中間要準備薄脆,做豆腐,晚上還要出攤賣豆腐。傍晚時分,她的攤位總是圍著一圈人。我還見過她售賣杏仁,滿滿一大編織袋,不知需要摘多少杏子,爬多少大山才能裝滿。可她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待人和和氣氣,說話不緊不慢,身上透露著一絲平和與堅定。
這不禁給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許,她的家境并不需要她這樣起早貪黑地勞作,但只要能動,就不會停下創造美好生活的腳步,這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縮影。每一位奮斗者都值得被記錄,每一位小人物都值得被尊重。雖然他們只是推動社會前進大潮里的一小朵浪花,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前進的大潮才能持續向前,滔滔不竭。
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為我們帶來了美食和感動。這已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抑或上班前的能量補給,更多的是家鄉味道的代名詞。
我永遠記得,銀杏樹下那忙碌的身影,那幅鐫刻在我心底的畫面,就像一張剪紙畫,生動、明艷。
(作者系中華詩詞協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