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為“筆” 繪就生態新畫卷
以綠為“筆” 繪就生態新畫卷
■ 本報記者 吳敏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今年亦不例外。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綠色發展定下了主基調;另一方面,代表委員從政策完善到技術創新,從污染防治到資源保護,全方位為守護綠水青山出謀劃策,奏響守護生態環境的時代強音。
報告定調:
明確今年綠色發展方向
報告提出,2025年,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報告強調,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
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報告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報告的這些內容為今年我國綠色發展定下了主基調,同時,代表委員也圍繞這些內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污染防治:
攻堅綠色發展難題
在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方面,代表委員給予了高度關注。
當前,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中小企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成本高成為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薈藍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環保工程師蘇榮歡提出推行“綠島”模式,通過分散收集、集中治理VOCs,有效降低中小企業治污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這一模式為破解中小企業治污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以集約化、規?;闹卫矸绞?,讓中小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能履行好環保責任。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源頭預防體系的關鍵環節,在各地的實踐中已初見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全國人大代表、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指出,當前配套立法不健全、技術標準不完善、制度銜接不順暢等問題,制約著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深入實施。為此,他建議,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納入生態環境法典,強化法律約束,同時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技術導則與規范體系。
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是今年的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鐘承林在3月6日四川團的小組會議上介紹道,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動態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四川按照“治理什么、誰來治理、怎么治理”的思路,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四川計劃選取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聯合經信等部門,推進化工園區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監控和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探索建立風險管控體系,并逐步在全省化工園區推廣。
同時,在嚴控環境風險上,四川也將按照國家對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監管要求,將部門職責進一步融入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全過程,在打造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開展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等舉措中,進一步完善企業“涉新”原輔料合規使用的核查、溯源和信息共享機制,切實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環境風險。
資源利用:
探索綠色發展路徑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作為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對于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意義重大。
隨著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退役”的光伏板、風機、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等新興固體廢物逐漸增多,回收問題日益凸顯。為解決此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長東建議,應支持新興固體廢物納入《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的范圍,推廣“全鏈條一體化”管理模式,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李長東認為,電池行業具有材料技術進步快、化學體系復雜、殘值低等特征,應以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為依托,在電池循環利用領域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攻克技術難關。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以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剖析了資源回收過程中的拆解企業利潤薄、回收體系失衡等問題,并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建議。如:強化政策支持,建立“全鏈條補貼”制度,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構建規范化回收網絡,借助區塊鏈技術切斷非法流通渠道,保障資源回收的有序進行;推動技術升級與產業協同,提升資源回用率,讓資源“變廢為寶”;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獲取綠色信貸,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將循環經濟指標納入地方考核,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以考核促落實,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健康發展。
江河湖庫清淤以及淤泥資源化利用也成為兩會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和工程師們一同設計建造出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太湖之星”。該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由3艘不同功能的船舶組成,就像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動工廠,集生態清淤、淤泥固化等功能于一體,徹底解決了淤泥固化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問題。但是他在實踐中也深刻感受到,近年來,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積極探索淤泥資源化利用的途徑,由于不同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的角度以及對該項工作理解的差異,在當前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和耕地質量保護的雙重背景下,相關從業人員對于清淤淤泥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適用范圍認識模糊,不利于清淤疏浚工程順利實施。對此,秦斌建議,建立清淤淤泥進入農業用地的風險評估方法體系,保障清淤淤泥資源化產物的安全性。積極推動清淤淤泥用于林草地、湖濱帶濕地構建、農用地復耕、土地開發新增耕地建設等不同類型農用地相關標準研究,統籌解決淤泥出路,有利于消納大體量清淤淤泥,滿足清淤疏浚要求。
科技賦能:
激發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動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正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和賦能新發展模式的緊迫任務。但相比于新能源、低空經濟等高賦能領域,傳統環保產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投入相對有限,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相對薄弱。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南華大學藥學院院長王震建議:加強環保技術創新,加大政策引導,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支持環保產業發展,培優做強一批環保企業;強化綠色產品認證體系構建,保障綠色價格和財稅政策有效實施;加大環保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待遇和福利,建立激勵機制。通過這些舉措,激發環保產業的創新活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說,“三北”工程的實施有效遏制了風沙危害,區域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治沙任務依然艱巨,要想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仍然需要加強多省聯動,推進協同治理,共同謀劃落實合作項目,聯合科技資源協同創新,攜手打贏“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持續做大做強沙產業,大力度選育抗旱林草新品種,研制治沙新材料、研發治沙新機械,總結集成治沙新模式。
代表委員的建議猶如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在生態保護的廣袤土地上。在政策引領、全民參與、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下,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美麗中國必將成為現實。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