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兩會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吳志明:
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 本報記者 馬金耽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牽動著每一位消費者的心。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主委、福建省中華職教社主任吳志明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五大痛點,推進治理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2023年以來,他深入多個省份走訪了30余家食品企業、酒店餐廳、學校食堂、外賣及農貿市場等。他發現,從田間到餐桌,食品安全隱患藏匿于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五大痛點凸顯食品安全的難題。
第一大痛點:土壤與水源污染。工業“三廢”違規排放、化肥農藥濫用等讓土壤和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農戶為追求高產超量使用農藥,甚至忽視安全間隔期,使本應健康的農產品面臨重重隱患。
第二大痛點:供應鏈監管漏洞。“監管就像‘打地鼠’,你打下一個,另一個又冒出來。”吳志明指出,冷鏈物流斷鏈、小作坊衛生不達標、預制菜過度添加等現象屢禁不止,基層監管機構由于人手短缺、設備不足,無法及時應對問題,導致隱患不斷。
第三大痛點:標準不統一。在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一部門內部,存在食品檢測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導致企業檢測成本上升,市場監管難度加大。
第四大痛點:技術支撐不足。基層檢測機構設備空置率高,很多機構僅能檢測常見的農殘、食品添加劑等指標,但對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抗生素殘留)缺乏篩查能力,信息共享機制不暢,導致溯源效率低下。
第五大痛點:誠信體系缺失。部分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使用劣質原料,甚至偽造生產日期和檢測報告,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面對食品安全的嚴峻挑戰,吳志明建議,要在全國土壤調查數據基礎上建立污染數據庫,實行“一地一策”修復措施。推廣生物農藥與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逐步恢復中華農耕文明,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借助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云平臺,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查看食品的全程信息。針對小作坊生產的預制菜等外賣食物,可通過智慧監管系統實現遠程溫濕度監控,避免食品安全隱患。成立國家級食品安全標準協調委員會,統一全國各地和各部門之間的標準,提升我國在國際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話語權。為基層檢測機構配備AI快檢設備,提高對農藥殘留和非法添加物的篩查能力。搭建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提升應急反應速度和溯源效率。建立企業食品安全“紅黑榜”,將企業信用與銀行貸款、市場準入掛鉤。對于嚴重違法企業,應推行“行刑銜接”機制,形成高壓監管態勢。
“食品安全不能僅僅依賴‘管’,更要讓企業和消費者‘知’,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到監管中來。”吳志明希望通過更多的科普活動和“吹哨人”獎勵機制,激勵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督,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