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深處見金山
【文化中國行】
煙火深處見金山
——黑龍江小吃與旅游的經濟密碼
■ 楊洋
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青石板上,糖炒栗子的香氣與馬迭爾冰棍的清涼交織成獨特的城市記憶。當游客咬下第一口紅腸,舌尖觸碰到的是跨越百年的滋味,也是黑龍江經濟發展的獨特密碼。在這片黑土地上,每一縷升騰的蒸汽都在書寫著經濟振興的故事,每個旅游者的足跡都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的數字代碼。
凌晨四點的道外區,老鼎豐的糕點師傅已經開始揉面。面團在掌心翻滾的韻律,與松花江的浪濤形成奇妙的共鳴。這家始創于1911年的老字號,用一枚槽子糕串聯起三代人的味覺記憶。當游客在巴洛克建筑群中咬下酥脆的外皮,他們不只是消費了3.5元的價格,更是在為百年技藝的存續投票。
而在佳木斯撫遠口岸,俄羅斯客商排隊購買“東北大板”的景象已成為日常圖景。這種由黑龍江本土企業研發的冰棍,憑借純正奶香征服了異國人味蕾,年出口額突破8000萬元。從街邊小攤到跨境貿易,冰棍上凝結的不僅是甜蜜,更是邊境經濟的新活力。
不僅如此,哈爾濱紅腸產業帶已形成完整生態鏈。上游的巴彥生豬養殖基地帶動2.3萬農戶增收,中游的秋林、商委等品牌創造近萬個就業崗位,下游的千家零售終端構成城市味覺地標。一根紅腸的旅程,恰似黑土地上的經濟血脈在汩汩流動。
等到寒冬深處,冰雪大世界的璀璨冰燈背后,是2000名雕刻師在零下30℃的極寒中創作。這座每年消耗18萬立方米冰塊而建造的夢幻王國,不僅帶來數億元門票收入,更催生出冰雕工具制造、防寒用品銷售等配套產業。當游客在500米超長冰滑梯上尖叫時,整個哈爾濱的冬季經濟正在升溫。
包括五大連池的礦泉豆腐宴,將地質奇觀轉化為舌尖經濟。當地農民把火山巖砌成豆腐作坊,用冷礦泉水點鹵,每塊豆腐都帶著大地深處的饋贈。這道特色美食帶動周邊形成“豆腐村”,村民年均收入從8000元躍升至5萬元,石磨轉動的節奏里藏著鄉村振興的密碼。
還有遙遠的漠河北極村,“找北之旅”正在創造現象級消費。民宿老板將“中國最北臥室”打造成網紅打卡點,鄂倫春族手藝人用樺樹皮制作的手工藝品價格翻了三倍。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邊境村落,如今戶均旅游年收入超過20萬元,極光下的帳篷營地成了移動的印鈔機。
跨過北極村,自然少不了伊春森林深處的鄂溫克馴鹿部落,這里正在上演文化變現的現代神話。獵民后代將樺皮船制作技藝開發成研學課程,游客支付1500元即可體驗三天兩夜的森林生活。這種“文化沉浸式消費”使部落年收入突破300萬元,比單純出售鹿茸增值10倍有余。
牡丹江的朝鮮族農家樂里,泡菜壇子成了經濟發酵的容器。主婦們將腌制技術包裝成體驗項目,游客親手制作的辣白菜可以掃碼溯源、冷鏈直郵。這種“體驗+電商”模式,讓每壇泡菜附加值提升60%,傳統地窖變成了“云端”倉庫。
更有黑河的中俄雙語菜單正在改寫邊境貿易規則。俄羅斯游客用手機掃描菜單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紅菜湯與鍋包肉的跨文化對話。這種語言嫁接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沿線口岸餐飲業外匯收入同比增長47%,餐桌成了文化交流與經濟融合的前沿陣地。
當夜幕降臨圣索菲亞教堂廣場,烤冷面的小車亮起暖黃的燈光。鐵板上的油花跳躍,如同黑土地上升騰的經濟活力。在這里,每道小吃都是流動的招商廣告,每處景點都是開放的創富平臺。黑龍江正用文化基因重組經濟密碼,讓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讓人間煙火升華為發展動能。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經濟奇跡,永遠生長在文化的根系之上。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稅務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