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守護
【防災減災特別報道】
無聲的守護
——訪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副院長劉少敏
■ 本報記者 吳敏
自5月以來,北京市進入強對流天氣高發期。冰雹、大風、大雨等極端天氣極易引發地質災害。此時,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成為防災減災之關鍵所在。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一天,《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就北京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建設情況專訪了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副院長劉少敏。
防災減災呼喚災害預警
《中國政府采購報》:5·12汶川地震成為了國人永遠的痛。此后,為增強國人防災減災意識,我國將每年的5月12日設立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除了地震帶來的災害外,地質災害還有哪些?
劉少敏:根據2003年11月19日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于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6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不僅可以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會破壞和改變生態環境。
《中國政府采購報》:全國防災減災日提醒我們,時刻不忘地質災害的預防。那么,防災減災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劉少敏:防災減災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網絡。目前,我國通過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網絡系統,所呈現出來的防災減災效果十分突出。自然資源部2025年3月14日發布的《2024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顯示,2024全年成功避免地質災害622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10235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25億元。
地質環境監測是關鍵
《中國政府采購報》:地質災害預警網絡建設的基礎環節是什么?
劉少敏:地質災害預警網絡系統建設的基礎環節在于地質環境監測,沒有監測就不會有預警,因此,地質災害監測是無聲的守護。
以北京市為例,地質環境監測主要由地下水、土地質量和礦山地質環境三大監測網組成。作為首都重要的戰略資源,地下水被譽為北京的“生命之源”,而土地資源則是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系統化監測,可實時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及土地質量狀況,為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與生態環境健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持續性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能夠精準捕捉區域環境動態變化特征,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可針對性提出環境風險防控措施與生態修復建議,為區域水源地保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重點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當前,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正逐步探索生態系統綜合監測。
《中國政府采購報》:北京市已經建成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有哪些?
劉少敏:北京市主要建設了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和地面沉降監測網絡。
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對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可實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及時采取預防手段,避免或減輕災害風險,全面提升北京市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網絡相關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土地資源管理、水資源調控和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十一個規劃新城、未來科學城、城市高速鐵路(京津城際、京滬高鐵、京張高鐵、京沈客運專線)等重大工程前期選址、基礎設計和安全運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規范操作 采購達預期
《中國政府采購報》: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建設是否是通過政府采購進行建設?
劉少敏:是的,我們均是通過政府采購選擇供應商。為確保財政資金支撐的項目能夠高質量完成,在采購前,項目實施單位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并制定了詳細的采購方案,從技術指標的選取、中標單位的經驗以及承擔能力等方面進行設計;在采購過程中,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社會代理機構,按照相關程序和要求組織評審,經公示確定中標單位;在采購成果提交后,組織行業內相關經驗豐富的專家組織驗收評審,待通過后支付后續款項。
從近年采購項目實施來看,中標供應商在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和效率方面都達到了預期目標,也確保了財政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
災害盡在監測掌握中
《中國政府采購報》:能否具體介紹一下上述兩大監測網絡系統的建設情況?又是如何確保災害盡在監測掌握中的?
劉少敏: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系統工程一期、二期總投資約2.24億元,于2017年建成。這套系統在房山、門頭溝等10個區的山區、淺山區范圍內共布設1887臺(套)專業監測設備,對49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監測設施采用GPRS通信和北斗衛星短報文雙通道傳輸模式,進行防風險韌性設計。
在“23·7”特大暴雨期間,多個部門雨量站信號中斷的情況下,監測網絡系統雨量數據傳輸穩定,記錄到超1000毫米以上的有3個點位、700毫米以上的51個點位,為災害風險研判提供重要數據支撐。根據風險研判結果,制作并協助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9期、山區道路沿線崩塌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6期,針對146條泥石流溝發布300余次預警提醒,有力保障了首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網絡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工程一期、二期總投資約6962萬元:在順義、通州等5個區建成順義天竺、通州張家灣等7個地面沉降監測站;在順義天竺地面沉降監測站還建立了集地面沉降監測、研究、國內外學術交流、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研究中心。系統成果為這些地區重點工程避險提供了有效支撐。
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災害后,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和地面沉降監測網絡的監測設備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因此,北京市財政通過常態化項目和專項類項目加快了監測網絡的修復和提升。
《中國政府采購報》: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常態化項目和專項類項目。這些項目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成果?
劉少敏:2024年度常態化項目資金約1629.57萬元,支持兩個項目建設。一是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技術支撐服務項目。該項目更新了該年度突發地質災害隱患臺賬,對全市山區突發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進行調查,查明災害發生原因、研判趨勢并提出防治建議。二是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工程(一期、二期)運行項目。通過該項目將確保監測設備和系統正常運轉,實時監測隱患點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
專項類項目資金約5.37億元,支持三個項目建設。其中,北京市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勘查項目已完成。北京市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提升工程于2024年開始,計劃于2026年建成。將在北京市10個區的山區、淺山區布設1760臺(套)監測設備,對重新選取的1056處突發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并對一期、二期工程已建的580臺(套)雨量監測設備進行升級。北京市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建設工程于2024年開始建設,已完成項目所有監測孔和設備的安裝,剩余工作將于今年全部完成。
通過三個專項項目建設,北京市已基本摸清突發地質災害隱患點底數。2024年,在汛期全市平均降雨量比2023年還多的情況下,實現了全市零傷亡的防治效果。待項目全部完成后,北京市地質災害風險防御能力將邁上新的臺階,城市韌性安全將得到有效提升。這些建設成果將更加有力地保護北京市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