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儒林路
【文化中國行】
古城儒林路
■ 王金玉
黔中腹地,安順古城,青巖為骨,青瓦為魂。小十字街口,儒林路如一卷泛黃的線裝書,六百余年光陰化作墨痕,一筆一畫勾勒出石巷的肌理。
晨曦初露,青石板上浮起薄霧。被千萬雙布鞋打磨得溫潤的條石,在朝暾中泛著幽光,恍若流淌的銀河。臨街木樓次第推開雕花窗,紫檀色的窗欞里漏出安酒香,與檐角銅鈴的清音糾纏著,墜在挑水人肩頭的竹扁擔上。古榕虬根盤踞墻垣,枝椏間懸著昨夜未干的雨珠,滴落時驚醒了安順文廟沉睡的石獅。
巷弄深處,谷家宅院的青瓦正蒸騰著晨炊。三重檐馬頭墻挑起幾縷煙嵐,門額“詩禮傳家”的漆金已被風雨剝蝕,卻仍守著明清年間的風骨。轉角處戴家銀匠鋪的鏨子聲清脆如磬,老銀匠瞇著眼,將屯堡人家山水的紋樣鏨進銀鐲,叮當聲里藏著迎云峰八寨屯堡古村落的故事。
暮色四合時,石板路浸染夕照余溫。百年藥鋪的銅臼搗著杜仲,藥香漫過“仁心濟世”的匾額,與隔壁茶館的轎子山綠茶清香在巷中邂逅。茶客們就著紫砂壺嘴啜飲,說書人的驚堂木拍碎暮色,楊家將的忠魂在茶煙里復活。重建古城檐下燈籠次第亮起,昏黃的光暈染透裱畫店的宣紙,裝裱師用鬃刷撫平《黃果樹飛瀑圖》的褶皺,墨色山水便從卷軸間奔涌而出。
夜色漸濃,古城換作琉璃世界。霓虹在飛檐翹角間流淌,卻未驚擾木格窗內的舊時光。酒肆門前的紅燈籠搖曳,映著游客舉杯時晃動的影子,陶碗相碰的脆響驚起屋脊上的夜梟。三兩個苗家姑娘踩著月色經過,銀飾叮當如溪流,繡裙上的蠟染蝴蝶振翅欲飛。轉角書齋的留聲機悠悠轉著,周璇的《夜上海》在磚雕門楣間縈繞,與“安順遇見”酒吧的吉他聲交織成時空的復調。
最是雨夜動人心,檐溜敲打石階,奏響六百年未改的宮商。雨簾中的青瓦白墻洇成水墨,燈籠在風中搖曳,將“儒林第”的磚雕門額映得忽明忽暗。戴望舒的油紙傘飄過深巷,卻不見丁香般的姑娘,唯有老裁縫鋪的織機聲穿透雨幕,經緯交織著苗嶺的晨昏。
石巷深處,我的童年棲息在貫城河畔韓家染坊的靛藍里。記得春分時節,阿婆將扎染的土布晾在石墻上,藍白花紋像云貴高原的流云,裹著板貴花椒的辛香。中元節的河燈順貫城河流淌,載著紙鳶的殘線飄向遠方。而今異鄉月圓時,總聽見巷口的古井在夢中泛起漣漪,井欄繩痕里滲出故鄉的晨霜。
近日重游,見老茶館改為咖啡書屋,銀匠鋪陳列著苗繡文創。時光的新芽從磚縫里萌發,老銀杏的年輪又添幾重。游客舉著手機拍攝蠟染技藝、拍攝“一個人的安順”書屋,閃光燈驚醒了門樓上打盹的貍貓。轉角遇見曾經地區一中的同窗,相視一笑間,四十五年光陰落地成塵。他說巷尾王記的裹卷還是老味道,辣椒油里藏著我們偷吃被罰站的童年。
離鄉的紙鳶,終要歸巢。夜深人靜時,撫過斑駁的磚墻,觸到永樂年間屯堡人的掌溫。六百載風雨蝕刻的石巷,將游子的漂泊釀成陳醪。月色漫過馬頭墻,恍惚見先人提燈夜讀的身影映在花窗,忠孝傳家的古訓隨更漏嘀嗒,在青石板上濺起朵朵鄉愁。
黎明時分,第一縷陽光爬上武廟茶樓。檐角風鈴輕搖,驚散殘夢。石巷在晨霧中舒展腰身,將六百年的故事疊進深深褶皺。曾經挑水人的扁擔吱呀聲里,儒林路又翻開新頁,這泛黃的書卷里,永遠寫著游子歸航的注腳。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