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福爾摩斯”上線
【智慧監管賦能政采】
AI“福爾摩斯”上線
——山東煙臺用“智能防線”筑牢“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防護網”工作紀實
■ 本報記者 張明柳
通訊員 李竹新
“以前審查一份200頁的招標文件,僅針對歧視性條款的人工篩查就需耗時一整天,且難免存在疏漏。現在通過AI系統,上傳文件后短短幾分鐘,《風險評估識別報告》就能生成。”山東省煙臺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科科長于澎告訴記者。于澎描述的這一場景,正是煙臺政府采購監管從“紙堆里翻線索”向“智能里找答案”轉型的縮影。
2025年“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如何破解傳統書面審查“盲區多、發現難、效率低”的痛點,成為各地監管部門的共同難題。煙臺市認真學習財政部《2025年政府采購領域“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對照主要的違規情形,針對歧視性條款、違規收取保證金、圍標串標等問題設定了近百項風險監測點,通過AI智能檢測技術進行準確識別、智能預警和穿透審查,精準查找“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助力專項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投標文件“暗箱操作”難藏蹤跡
工作人員為記者演示了AI篩查招標文件的全過程:上傳文件后,根據財政部門關于對“限定特定品牌”“設置不合理業績門檻”等歧視性條款監測要求,系統依托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照近百個監測清單規則庫進行自動掃描。“就像給招標文件做‘CT掃描’,分層分類排查,連標點符號的細微問題都能捕捉到。”于澎介紹,系統會精準列明疑似風險點和需線下核實的重點,讓財政部門審查人員告別“大海撈針”式的低效工作。
“不僅能查招標文件的常規問題,投標文件里的‘貓膩’也逃不過AI的‘火眼金睛’。”于澎舉例說,對照《工作指引》中關于“不同投標人的投標文件由同一單位、個人編制,或委托同一單位、個人辦理投標事宜”的情形,系統設定了項目負責人名字、公司名稱和地址、文件雷同一致等監測點。“在專項整治過程中,系統快速精準發現了某一項目中2家的項目經理雖然名字不同,但電話號碼一致,還發現包含上述2家企業在內、共有3家企業的技術方案存在80%以上內容高度雷同,從而迅速鎖定了圍標串標線索。”于澎說。
AI的“過人之處”遠不止于此。其中,語義分析功能會比對投標文件中的錯別字一致性、公司地址關聯性等細節。“檢查發現,3家企業投標文件的說明中,同時將‘技術部’錯寫成‘技術不’,再結合其他方面的問題,初步可推斷這3家企業的投標文件可能是同一方或相互串通的多方共同編制,于是將其納入圍標串標線索。”于澎告訴記者,現在投標文件“分鐘級掃描”已成常態,“內容、人員、報價、技術”多位一體的驗證體系讓違規行為無處遁形。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說話”
記者了解到,基于“多維驗真”結果,系統可以自動生成《風險評估識別報告》,構建“問題畫像、合規指引、整改建議”三位一體的標準化輸出框架。其中,問題畫像通過異常文件原文標注、雷同內容及關聯企業,實現問題點位的精準溯源;合規指引匹配政府采購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法規條文,生成“違規類型、法律條款、處罰依據”的合規對照表;整改建議結合歷史案例與最佳實踐,輸出分級整改方案及風險防范建議。
于澎介紹,標準化報告還能篩查出異常高價和異常低價的風險點。系統構建投標報價偏離度模型,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設置異常價格認定比例,對比符合性審查供應商的平均報價自動預警“異常高價”和“異常低價”。對存在故意報高價或低價以保證特定供應商報價具有競爭優勢的嫌疑供應商,會被納入進一步檢查范圍。
“標準化報告輸出,助力‘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工作從‘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的模式轉型,有效提升監督檢查的靶向和效率。”于澎告訴記者。
技術賦能+人工復核
“AI再智能,也離不開人工經驗的加持。”煙臺市財政局副局長崔運政強調,“我們創新推出‘AI初篩+人工復核’模式,讓技術優勢與人工智慧形成互補。”
AI篩查環節完成風險初步判定后,審查人員依據《風險評估識別報告》中的證據鏈,輔助快速完成合規性研判,憑借人工的主觀判斷、工作經驗,彌補AI技術在復雜場景、模糊邊界或特殊案例中的局限性,既減少審查中的誤判和漏判,又為人工復核提供延伸檢查的線索和遵循,為“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工作提供雙重保障。
例如,按照《工作指引》中關于是否存在“大量技術參數響應負偏離、不提供證明材料或不積極響應采購文件要求的情形,以促成合格供應商符合法定數量”的風險點,煙臺市財政部門將供應商設備技術、服務方案響應情況作為重點監測點,通過審查評審專家打分,甄別供應商是否存在“不積極響應”的陪標圍標行為。
通過AI系統,煙臺市財政局發現某醫院的醫療采購項目中,某供應商報價得滿分30分,而技術評審滿分60分卻僅得34分。經人工進一步核查,該供應商確實存在報價極低、資質和業績不達標等問題。財政部門以此為線索,梳理該供應商近年來參與投標的相關記錄,甄別該供應商是否存在陪標圍標的情形。“AI負責規模化篩查,人工聚焦復雜場景和模糊邊界案例,既提高了效率,又延伸了排查范圍。”于澎說,這種協同模式讓專項整治既有“科技范兒”,又不失監管力度。
通過AI智能檢測技術,結合數據打底、模型驅動、場景適配的創新實踐,煙臺市打造出“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專項整治“新范式”。但這只是起點,崔運政透露,下一步,煙臺市將持續拓展AI技術功能邊界,圍繞政府采購全流程監督檢查,打造“智能預警、動態分析、決策輔助”三位一體的智慧監管體系,重點推進3方面升級:一是數據維度拓展,接入企業信用數據庫、政府采購交易數據等外部數據源,構建多維度風險評估模型;二是場景應用延伸,將AI技術從文件審查向合同履約、供應商績效評價等環節延伸,實現“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閉環管理;三是協同機制創新,通過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鏈,打通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監管鏈條,形成“智能篩查、線索推送、聯合處置”的聯動機制,推動煙臺市政府采購監管從“傳統”向“智慧”轉型。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