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底色與未來
【書里書外】
文化傳承的底色與未來
——讀費孝通《鄉土中國》
■ 謝正義
秋日的午后,在圖書館靠窗的位置,我第一次翻開《鄉土中國》。陽光斜斜地落進窗來,照在泛黃的書頁上。費孝通先生筆下關于“差序格局”的論述,瞬間擊中了我。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仿佛一下子看懂了街坊鄰里間,那些看似瑣碎的人情往來背后,原來都藏著一套深植于土地的樸素邏輯。
這本薄薄的小書,寫于七十多年前,原是費孝通在西南聯大講授“鄉村社會學”的講義,后以十四篇文章的形式陸續發表于《世紀評論》。篇幅雖不長,卻勾勒出中國傳統社會的骨架與血脈。即便在今天,當我們穿行于高鐵飛馳、網絡密布的現代中國,依然能在城鄉的肌理間辨認出費老所描繪的“鄉土底色”。
費孝通開篇即道:“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一句話,點出傳統中國的根基。我們的祖先依附于土地,春耕秋收,聚族成村,漸漸形成人與地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結。這種聯結,不僅塑造了村落的面貌,也塑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尤其打動我的,是“差序格局”這一概念。費老以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圈圈漣漪作比,生動地揭示出中國人如何以自我為中心,按親疏遠近構建起一套倫理秩序。這不僅是理解傳統社會的一把鑰匙,也依然映照著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什么仍區分“自己人”與“外人”,為什么人情往來仍在社會運轉中占據一席之地。這些深層的文化心理,并不隨高樓拔地而起就輕易消散。
在廣西一個壯族村寨,一位老人過世,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趕回,整個村落自發操持起喪儀。那種基于血緣與地緣的凝聚力,無聲卻有力,讓人直觀地感受到鄉土紐帶在今天依然堅韌。
然而,鄉土中國確實在變。費孝通寫作的年代,變化已悄然開始。如今,改革開放四十余年,變化更是無處不在——浙江義烏,昔日的農戶如今熟練地經營跨境電商,以流利英語對接全球客戶。貴州山區的村民架起手機,通過直播將土特產賣往全國各地。移動互聯網像一條無形的路,把“雞犬相聞”的鄉土社會,瞬間接入全球化的信息網絡。
但變中亦有不變。即使在現代化程度很高的鄉村,家庭仍是基本的生產與生活單位,親情網絡依然是最可靠的社會資本。走訪江蘇華西村、浙江魯家村這樣的“明星村”,能清晰地看到傳統家族凝聚力與現代企業制度如何交融共生。這印證了費老的判斷:文化中那些深層的、本質的東西,會在適應中延續。
面對變與不變的拉鋸,費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愈發顯得珍貴。他強調要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在今天鄉村振興的語境下,這一點尤為重要。鄉村的未來,不能僅是城市的翻版。成功的鄉村建設,往往是在尊重鄉土邏輯基礎上的創新。
費老一生“志在富民”。今天,這一理想有了新的實踐路徑。讓農民富起來,不再僅依賴土地產出,更在于推動城鄉要素流動,使鄉村價值在更廣闊的市場中被發現、被認可。這要求我們既讀懂那些不變的根基,也敏銳把握變革的契機。
《鄉土中國》之所以穿越時間仍不失光澤,正因為它既提供理解傳統的鑰匙,也留下思考未來的空間。費孝通的文字從不帶學究氣,他善用平實語言揭示深刻的社會原理。這種貼近生活的學術風格,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有所悟、有所得。
合上書頁,想起費老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個字,道出一種深邃的文化包容智慧。在急速變遷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固守傳統而拒絕變化,也不應全盤西化而迷失自我。唯有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鄉土中國的轉型仍在繼續。費孝通留下的思想之光,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這本薄薄的小書提醒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應忘記聆聽土地深處傳來的脈搏。那里,藏著我們從哪里來、要向哪里去的答案。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