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政采“深水區”
【一線筆記】
漫談政采“深水區”
■ 雍秦權
在政府采購的舞臺上,偶爾會傳來供應商因觸碰法律紅線而受罰的消息。每當翻閱這些案例,總讓人不禁感慨:有些錯誤本可以避免,有些風險其實早有征兆。
政府采購領域中的供應商違法行為,猶如暗藏在水下的礁石,表面不易察覺,卻可能給企業帶來沉重打擊。其中,提供虛假材料、串通投標和中標后拒絕簽約,構成了最常見的三類風險。特別是前兩類,情況復雜多變,需要供應商格外警惕。
說到提供虛假材料,最讓人唏噓的莫過于社保繳納證明的造假。有些企業因為歷史原因未規范繳納社保,等到投標時才發現需要提供證明,于是動起了“歪腦筋”。有的用PS技術修改證明,有的自編臺賬冒充官方文件,更有甚者,用空殼公司參與投標,臨時制作虛假材料。這些看似“聰明”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刀尖上跳舞。隨著大數據監管日益完善,這些行為很容易被識破。真正的解決之道,必然是規范企業內部管理,提前做好合規準備。
檢驗檢測報告和審計報告的造假同樣值得警惕。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一份虛假的檢測報告可能毀掉企業的信譽。有的供應商為了節省成本選擇無資質的檢測機構,而有的供應商則使用過期報告或篡改數據。對于審計報告而言,因市場上會計師事務所魚龍混雜,一些不規范的會計師事務所在接受委托時報價很低。如果供應商不了解情況,可能會因價格優勢選擇這些會計師事務所。實際上,這些低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通常不是由注冊會計師本人簽章,而且報告未被“賦碼”——審計報告若被賦碼,意味著已在官方系統備案,可視為獲得國家認可,具有法律效力。未賦碼的報告,嚴格意義上存在法律缺陷,不具有法律效力。
在業績材料上弄虛作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偽造業績合同、編造業主評價、制作虛假驗收表,這些行為雖然可能在評審階段蒙混過關,但一旦被競爭對手發現并投訴,就會前功盡棄。畢竟政府采購領域需要的是真實力,而不是華麗的包裝。
在眾多案例中,最讓人惋惜的莫過于《中小企業聲明函》的填寫錯誤。很多時候,供應商并非故意違規,只是因為沒有仔細閱讀填寫說明,導致標的名稱寫錯、所屬行業選錯、數據填寫錯誤等。這些本可避免的失誤,卻讓企業付出了慘痛代價。可見在參與投標前,花時間認真學習相關規定是多么重要。
隱瞞重大違法記錄則是另一個高風險領域。由于對“重大違法”的認定標準不盡相同,供應商更應謹慎對待每一起行政處罰。與其事后補救,不如平時就做到規范經營,防患于未然。
串通投標,這個政府采購領域的“頑疾”,往往以更隱蔽的方式出現。不同投標文件出現相同錯誤、使用相同的IP地址投標、加密鎖序列號相同,這些都可能成為串標的證據。但也要注意,有些表面上的“雷同”可能存在合理解釋,比如多家企業委托同一家代辦公司辦理業務,遇到這種情況,供應商需要及時提供充分證據進行說明。
在這個法治日益完善的時代,政府采購活動正朝著更加規范、透明的方向發展。作為供應商,與其絞盡腦汁尋找制度漏洞,不如踏踏實實提升自身實力。建立健全內部合規體系,加強員工培訓,選擇正規的合作機構,這些看似繁瑣的工作,實際上是企業行穩致遠的基石。
每一次規范的投標都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的一次檢驗,每一份真實的材料都是企業誠信的體現。希望我們都能以案為鑒,在政府采購的航道上避開暗礁,乘風破浪,共同營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畢竟,真正的成功,來自實力與誠信的雙重保障。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