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綠燈”到“嚴把關”
本報記者 周黎潔
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結束后的第2天,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便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近6成廣州市民給開幕式打90分以上的高分。這對于向來信奉“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的廣州市民而言,實屬不易。要知道,從廣州市開始籌備亞運會至今,天天能見到批評。大到亞運賬單,小到政府給市民發亞運短信,“挑剔”、“放肆”的廣州市民說“不”的時候從不留情、毫不含糊。不僅僅是普通市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當地媒體也都在批評大軍之列。
而在眾人批駁的對象中,亞運賬單最受“寵愛”。
亞運會開幕前夕,當地媒體在新聞發布會上問:“亞運安保總共投入20億元,都花到哪兒去了?”今年年初,廣州亞運道路改造更換花崗巖路沿石被市民痛批浪費,廣東省人大代表劉江華批亞運改造工程花費是筆糊涂賬;去年年底,不少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分組審議《關于2010年廣州亞運會及亞殘運會籌辦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對報道通篇沒有涉及到資金來源和去向表示不滿,“亞運會只花錢但不向人大說花了多少是不行的!”市民們在論壇上發問:“是否應該讓老百姓看一看政府拿了錢是怎么花的?花得有理由嗎?亞運你們還打算賺錢嗎?怎么賺回來?賺回來的錢市民還要看你們怎么花!”
“錢是怎么花的?”這座中國改革最前沿的城市里的納稅人用開放的心態問出了極具市場經濟意味的問題。而在這場盛會中,另一個市場經濟的產物——政府采購制度也在發揮著作用,這在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上是不可想像的。
這種不可想像,一方面是對采購信息的公開。打開中國政府采購網,可以搜索到770條亞運采購公告。廣州亞運會官網上也有專門的公示窗口對采購信息進行披露。從禮儀化妝服務項目采購、環保公廁租賃采購到紙質垃圾箱采購,凡是在廣州市政府采購目錄以內限額標準以上的項目都要實行政府采購,按法定要求公開采購信息。從公布的中標結果可以看出,服務亞運盛世不再是國企、商業巨頭們的專利,民營公司、中小企業分享亞運蛋糕的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則是對采購權力的制衡。對于政府采購項目,廣州市財政局要求亞組委完善內控制度,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規定辦理;對超過公開招標數額,因特殊情況確需采用非公開招標采購方式的,要求報財政局審批;對特殊項目批準亞組委自行推薦3倍以上評審專家供財政局隨機抽取。
記者曾就廣州亞運采購兩度采訪廣州市財政局,前后2次采訪主題的變化讓人記憶深刻。第一次采訪時,文章的主題定為“政府采購為亞運輔設綠色通道”,是一篇立意寫政府采購如何服務亞運會的報道,而當1個月后記者再次前往采訪時,發現廣州市財政局對政府采購如何服務亞運會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府采購要為節儉亞運、廉潔亞運嚴把采購關。同樣是服務亞運會,廣州市卻經歷了“開綠燈”到“嚴把關”的轉變,后者對于政府采購制度本質的理解和尊重遠遠高于前者。政府采購制度需要的正是這種理解和尊重。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