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政府采購
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政府采購
■ 黃冬如
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服務型政府建立和公共財政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工作進程中,內部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這些考驗也必然會在政府采購領域表現出來。
考驗意味著挑戰,這些挑戰在政府采購面臨的一些問題中日益凸顯。有些問題是日常中遇到的,有些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個別問題還比較突出,威脅著政府采購的整體科學發展。例如,有的供應商提供虛假材料甚至圍標、串標,踐踏公共市場誠信體系;有的產品質量及服務較差,影響部門職能管理;采購領域出現的腐敗問題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形象等等。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的問題,給社會公眾帶來了政府采購“就是走過場”、“就是集中腐敗”、“就是卡人卡單位”等一些錯誤認識或悲觀、消極情緒。
我們必須深刻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政府采購以清白。
一是政府采購發展滯后。政府采購是“舶來品”,在中國不可能一落地即順應本土環境。舊的采購觀念將長久地影響人們,而新的政府采購觀念如公平正義透明規范等價值理念轉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行為規范,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與招標投標等先進采購手段相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采購規范體系,需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需要大家提高政府采購認識,需要建立職業化、專業化的隊伍,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艱巨任務。
二是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法律本身先天不足和相對滯后,給政府采購戴上了桎梏。招標投標與政府采購的“法律打架”由來已久,不解決法律問題,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兩者的交叉和沖突的。“管采分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法律規制下的現實產物。然而,當前政府采購體制機制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比如,如何界定政府的集中采購機構與市場化的招標采購代理之間的關系,如何厘清集中采購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關系,怎樣確立集中采購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除此之外,社會輿論的放大效應也是造成公眾不能正確客觀認識政府采購的原因之一。一例政府采購負面的突發事件,會引起一些小報小刊和網絡媒體的亢奮、躁動以及持續、深度的追蹤報道,政府采購“負面”的輿論也隨之鋪天蓋地地傳播開去。而那些不斷在推進政府采購制度建設的默默無聞的、平凡的政府采購模范工作者的事跡,卻被淹沒在凡塵中,難以通過關注或報道在民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當前社會存在的這些政府采購問題警示我們:政府采購將經受長期并相對復雜的新挑戰,我們必須嚴陣以待。如果各級黨委政府能將政府采購工作上升到像抓經濟發展一樣的高度予以重視和實施,那不難預見政府采購的美好未來。恰如轉型期的經濟社會一樣,提升政府采購實際上也面臨諸多難題:進行政府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智慧來自哪里,有多少官員內心深處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如何協調現實中出現的招標投標、公共資源交易、綜合行政服務等理論上還未完全界定清楚的問題?如何解決采購規范和政績效率的交叉問題?如何解決現實中理論研究不系統、專業化程度不高、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但只有認識提高了,我們才能不斷發展;只有不斷發展,才能提升我們的認識水平。在發展中提升,在認識中發展,這是一個互動的漸進過程。筆者堅信:政府采購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轉型,政府采購事業會越來越光明。
(作者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