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專家當好把關人
如何讓專家當好把關人
秦志龍,上海市政府采購中心采購二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
案例回顧:2013年1月某信息系統集成項目,財政預算230萬元,采用網上招投標方式進行政府采購。項目共有8個供應商按時上傳投標文件。招標結束后由4名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和1名采購人代表組成的評標委員會進行評標,經過近5個小時的評審,4位專家推薦的第一中標候選人各不相同,最終按預先設定的計算平均分方法,產生了項目第一中標候選人。這種所有專家所推薦的第一中標候選人都不同的情況非常少見,本文想對這種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
筆者認為,所有專家所推薦的第一中標候選人都不同的情況是不正常的,雖然說各人對好、壞的評價標準不同是正常的,但專家對一個客觀方案的評價如此不同卻是不正常的,因為判斷投標是否滿足招標文件要求是惟一評判標準而且評分標準是統一的。這種情況是否類似于隨機抽取中標人,還要評標專家干嘛?評標專家應該是為政府采購把關,好中選優,選出最好的中標候選人。那么,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
首先,專家的專業能力有欠缺。目前為了避免專家太少,造成一些專家評標次數太多的問題,各地都在拼命擴大專家數量,而在擴大數量時,質量卻沒有得到很好保證。第一,入門條件過低,筆者查閱了有關選取評審專家的規定,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如2001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聯合制定了《評標委員會和評標方法暫行規定》第十一條中規定:評標專家應符合下列條件:(一)從事相關專業領域工作滿八年并具有高級職稱或者同等專業水平;(二)熟悉有關招標投標的法律法規,并具有與招標項目相關的實踐經驗;(三)能夠認真、公正、誠實、廉潔地履行職責。實際上,這些條件中只有八年1個硬指標,僅此是無法保證專家質量的。第二,在某些政府采購項目的評審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評審專家對項目的內容并不熟悉,或者只了解項目的某一部分,無法合理地對投標文件進行客觀、公正地打分。在本項目中,4個評審專家的意見完全沒有相似性且分值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該項目包含了太多的專業領域,如有線、無線、計算機、網絡、電源、應用軟件、工具軟件等。盡管《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規定了入選專家的基本要求,但沒有哪個專家的專業面如此廣泛。第三,完全獨立的評審,而且不允許采購人代表發表意見,致使許多專家無“參考”意見。
其次,因為投標文件全部在網上,專家在評審時,對比查閱不是很方便。如果是紙質標書,則可以把幾份投標文件翻到同一地方進行對比,尤其是本項目投標單位比較多的情況下,更是麻煩,需要專家把看到的重要內容要另外記下來,否則只能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打分時全憑感覺、印象。
最后,許多投標人做事不認真,投標文件上傳了很多附件,每個內容都單獨作為一個文件上傳,而且許多投標人上傳的文件名稱與實際內容不相吻合,造成專家反復打開多個文件,有時還找不到真正要查閱的內容。
基于上述原因,為了能得到公正的結果,筆者認為:第一,把住專家入口關,并輔助合適的淘汰制,以保證專家質量。第二,限制投標人上傳文件數量,讓投標人合成2個文件(技術、商務)上傳。第三,改善評標硬件條件,提供2—3個屏幕,便于專家同步比較各投標人的相同內容。第四,如果預計投標人數量過多,建議采用紙質標書。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