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變身專家的無奈
大廚變身專家的無奈
■ 本報記者 賈璐
頭戴高高的白色廚師帽的大廚坐成一排,逐一對端上來的菜肴品嘗、打分,您一定以為這是哪個美食評比節目的現場吧?非也,這是某市政府采購中心的評標現場。
大廚變身政府采購評標專家?這背后是尷尬的無奈。
原來,該市剛剛取得了某國際賽事的承辦權,屆時參賽者將從世界各地齊聚這座城市。比賽期間,需要一家能為各國參賽選手提供物美價廉自助餐的餐飲公司。出于對政府采購的信任,有關部門將這個項目的招標委托給了該市政府采購中心。
接到委托后,采購中心卻犯了難:該市的專家庫里根本就沒有一個餐飲類專家。但這么重要的項目,如果不公開招標,又怕采購效果差強人意。于是,采購中心上下一起頭腦風暴,想出了臨時聘請專家的辦法,將該市幾家不參與此次投標的大酒店的廚師長、以及旅游局的相關負責人等邀請來組成了此次招標的評標委員會。
這種不得不跟法律“打擦邊球”的尷尬并不只出現在地市。在一次舉國關注的文物修繕項目招標中,負責招標的采購中心翻遍全國上下的專家庫,也組建不出一個足夠專業、堪當重任的評標委員會。是國內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嗎?并不是。只是繁瑣的入庫手續和低廉的報酬,無法將頂尖專家吸納進政府采購專家庫。最終,這個項目只能無奈地改變了采購方式。
事實上,隨著政府購買服務的不斷推進,這幾年各地政府采購中心碰到了越來越多以前沒做過的項目,“專家庫里沒專家”的問題越來越凸顯。“碰到我們沒采過的項目,可以跟采過的地方學,也可以學習國際經驗,倒不會把我們難住;但專家庫里沒專家,卻是個大問題。”一位一線采購人員告訴記者。
冷門的采購項目缺少專家,現有的法律卻規定公開招標時必須在專家庫中抽取專家,這讓某些項目無法采取公開招標方式。雖然專家庫建設也有其積極意義,但隨著采購范圍的不斷擴大,隨著新采購項目的不斷出現,專家庫里缺專家的問題必然更加嚴峻。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在這類項目采購中,將組建評標委員會的權利讓渡給采購人,允許采購人在專家庫之外組建評標委員會。這樣也可以使采購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當然,也有人提出,從長遠來看,可以考慮徹底取消專家制度和專家庫,而直接由采購人組建評標委員會。這種大膽的設想是否可行,恐怕還有待實踐來回答。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