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專家庫的優化之道
十堰專家庫的優化之道
■ 本報記者 周琳娜 通訊員 周劍波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采購規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如何破解政府采購評審專家數量不足與評審活動逐年增多的矛盾,成為許多地區評審專家管理面臨的現實難題。
“專家管理,要規模、管理兩手抓,兩手硬。”湖北省十堰市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采購辦”)主任林杰修介紹說,自2006年將專家庫建設列入工作要求時起,采購辦始終以“擴規模、強管理”為核心,從專家的審查、注冊和培訓等多方位入手,規范程序,以確保當地政府采購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走出去 請進來
專家庫建設是整個評審專家管理體系的基礎工作。林杰修說:“建立一個既能滿足評審需求,又能保證評審質量的專家庫,是政府采購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如何夯實建庫基礎?他認為,一方面必須想方設法把社會各領域的優秀人才請進專家庫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專家庫的專家進行科學合理分類,同時還需建立共享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優秀評委的工作效能。
據介紹,為了擴大專家庫規模,十堰市采購辦從2006年起曾連續3年在當地的媒體上發布公告,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政府采購評審專家。不過林杰修坦言,當年,政府采購還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社會了解度不夠,公告發出后,報名人數與事先預想有一定差距,于是他們及時調整思路,采取行政管理手段吸納人才。例如調動各部門各單位的積極性,專門發出通知,讓各部門積極推薦;對專業人才多、有專家管理經驗和優勢的人事、教育、科技、醫療等部門,他們主動“上門”協調,尋求支持。
此外,在專家資源共享上,十堰市采購辦合理利用其他機構專家管理的資源,主動與市招標中心、東風公司招標辦等建立聯系,對其管理的專家,經評審、培訓后納入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確保來源充足。
給專家“充電”
政府采購項目的評審工作,不僅需要有專業資格和理論知識,還必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對產品和行業技術發展的高度敏感性。
林杰修告訴記者,提升評審水平,首先要從“入口”上把住專家的“素質關”。也就是在專家征集的過程中,嚴格審核其專業技術資格,并把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考核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林杰修介紹,在征集專家時,他們嚴抓申報、審查、復核等各個環節。尤其在審查環節,按照《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對資格的要求,嚴格把關。但是考慮到十堰市專業人才較為稀缺的現實困難,他們對某些領域中具有實踐經驗,能夠勝任工作以及近年來發展的新興行業相關人員降低了門檻,以調動報名參與者的積極性。
其次,林杰修認為,“對于評審專家,我們還得經常主動給他們“充電”,在普及政府采購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讓他們了解評標的業務技能、政府采購最新理論成果與實例等。”近幾年,十堰市采購辦會同市政府采購中心對評審專家進行了多次培訓,邀請專業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通過培訓大大增強了專家對政府采購制度的準確理解,提高了專家隊伍的整體素質。
強化動態管理
在政府采購的日常工作中,采購辦負責評審專家的管理工作,采購中心負責抽取使用專家。“管理者平時見不到專家,使用專家的部門又不負責管理工作。”林杰修感慨,“這就很容易造成評標現場專家監管的缺失,從而影響評標結果的公平、公正。”
如何防止管理與操作的脫節?林杰修認為,必須建立日常管理與評審過程管理相配套的監管制度,如增加評審過程中政府采購中心對包括采購人代表在內的評審專家進行現場監控和指導的內容,加強對評審專家的動態管理。同時從制度建設著手,健全考核制度、評審承諾制度、評審現場信息反饋制度、評審專家回避制度等,確保政府采購評審活動客觀公正,評審結果合法有效。
此外,林杰修補充道,政府采購監管者還要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動態管理,逐步實現網上抽取專家、網上開評標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切實解決傳統方式難以克服的專家數量不足、評標現場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大幅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率,使政府采購活動更高效、透明。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隆⑵萍居嗛?。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