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十大政采熱詞評選
編者按:
改革,這個國人無比熟悉的詞匯,許久未曾像今年這樣激蕩人心。2014,這個成色十足的“深改元年”,改革鼓點此起彼伏,在各個領域引起陣陣回響,政府采購也不例外。一項項改革舉措,讓政府采購的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轉變的起步之年熱點頻現,精彩紛呈。
哪些詞是政采年輪上最閃耀的點?哪些詞占據了大家對2014政府采購記憶的頂端?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我報特進行了“2014十大政采熱詞評選”活動。在“中國政府采購峰會2014”上,向與會的財政部、各地政府采購監管部門、各集采機構、各采購人單位的負責人,以及部分供應商代表發放了問卷,由他們評選出最關注的十大政采熱詞。
2014十大政采熱詞評選
熱 詞1
政府購買服務
政府購買服務在這一年中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在全國鋪開。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制度、舉措、實踐層出不窮,毫不夸張地說,政府購買服務今年幾乎天天有新聞。
年初的地方兩會上,八成以上省份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政府購買服務,預示政府購買服務的將加速“落地”。果不其然,構筑頂層設計的政府購買服務“1.0時代”很快開啟。各省市政府陸續出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相關目錄等制度。3月,《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梳理發現,全國有11個省份出臺了政府購買服務有關實施意見。到了年末,全國幾乎所有省份都已完成這一頂層制度設計。“1.0時代”開啟不久,政府購買服務的“2.0時代”很快到來,各級財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政府購買服務的操作規程、預算管理、政府采購執行等方面做了系統性的規范。隨后,政府購買服務迎來“3.0時代”,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陸續出臺文件,進一步細化專業領域購買服務的相關規定,為各領域的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提供了更明確、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制度建設的同時,各地也紛紛開啟政府購買服務的實踐。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的服務類采購規模快速增長。
作為牽起“小政府”與“大社會”的重要線索,政府購買服務不僅牽動各類社會力量的心,也聯系著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因此也無怪乎有近9成的受訪者將其作為年度關注的熱詞。
熱 詞2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相關的話題在經歷了去年的熱議后,今年繼續升級發酵,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研究起草的《關于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方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業界所關注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由誰來建、怎么建、如何管等問題均有涉及。《中國政府采購報》邀請專家、網友對征求意見稿展開討論,并連續刊發《交易平臺建設應擺脫“菜市場”思維》《專家資源應實行縱向整合》《交易平臺建設須保持集采機構獨立性》系列報道,按照依法行政的理念,立足政府采購法,對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建設方向提出客觀的見解。
10月,財政部下發《關于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展政府采購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強調政府采購活動應遵循政府采購法的規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及開展政府采購工作業務不得違法。此后,四川、安徽等地明確財政部門依法履行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管職責。江蘇、廣東等地也發文清理規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購活動。
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之爭,集采機構何去何從之問,這直接關系著政府采購事業的走向,所以超過8成受訪者關注這個問題理所當然。多年后,回頭看,或許這場爭辯將成為兩法融合進程中的重要節點。
熱 詞3
74號令
《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74號)的實行,在政府采購領域絕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財政部2004年制定了《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18號),對采用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方式的采購活動進行規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府采購法》實施以來,對采用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和詢價采購方式的采購活動,依據的只有《政府采購法》的原則性規定。2月1日,74號令施行后,采用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和詢價采購方式的政府采購活動有了全國統一的具體程序制度規范。此后,我報針對74號令實際操作中的問題,采訪了財政部國庫司(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并刊發《圍繞采購需求特點選擇采購方式》,有效解決了各地在落實74號令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當公開招標的效率等問題越來越多地被各方所詬病,規范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鼓勵圍繞采購需求特點選擇采購方式就顯得愈發重要。74號令是少數幾個能集中體現從注重節資反腐向實現“物有所值”轉變、從注重公平競爭向完善市場規則轉變、從注重程序合規向專業化采購轉變、從注重過程控制向結果評價轉變這“四個轉變”的舉措之一,因此,受76%受訪者關注的74號令必然是政府采購從程序導向型向結果導向型轉變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熱 詞4
代理機構管理
在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大背景下,實行了8年多的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制度成為歷史。
7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政府采購法等法律修正案草案。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政府采購法、保險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次修改政府采購法共涉及三項內容,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及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被刪除。隨后,各級政府采購監管部門暫停了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申報工作。
10月,財政部下發《關于做好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行政許可取消后相關政策銜接工作的通知》,提出將代理機構資格管理審批制改為登記制,財政部門取消對甲、乙級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的所有從業資格門檻和審核、復核環節,代理機構按“自愿、免費、一地登記、全國通用”的原則進行網上登記,同時實行“寬進嚴管”,并建立代理機構“黑名單”。
代理機構資格管理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大大提高了企業參與政府采購代理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出市場經濟的活力,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管理也將逐步實現從“進入控制”向“執業評價”的轉變。
熱 詞5
PPP
與政府購買服務一樣,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也在這一年迅速完成了從“紙面”到“地面”蛻變。
去年12月全國財政會議期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首次公開提出要大力推進PPP融資模式。自今年1月起,各地財政陸續開始研討PPP模式,并研究開展PPP模式試點。
5月25日,財政部成立PPP工作領導小組。在9月21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樓繼偉著力推介中國正在積極發展的PPP模式。這意味著,針對PPP模式的推廣,又將有大的動作。兩天之后,財政部發布《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示范。10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第21屆APEC財長會上,PPP也成為重要議題,本屆財長會還通過了《APEC區域基礎設施PPP實施路線圖》,同時,我國還宣布已建立國家層面的PPP中心。12月,財政部接連下發3個通知,公布30個PPP示范項目,并對PPP項目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各環節操作流程作出規范,明確了競爭性磋商采購方式的程序。
在當前創新城鎮化投融資體制、著力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的背景下,作為盤活社會存量資本的重要手段,PPP模式被寄予厚望。從發出動員,到制度建設、機構設置、政策扶持、項目示范,推廣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PPP大潮得的洶涌澎湃。
熱 詞6
公車改革
波折多年,公車改革今年從“雷聲大”走向了“雨點大”。
7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國范圍公車改革大幕開啟。
這期間,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首次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確定供應商,為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及其所屬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提供汽車租賃及包車服務。此外,國采中心還通過政府采購選擇確定了公車處置機構,處置機構的工作包括車輛鑒定評估、車輛拍賣和車輛解體三部分。
9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召開全國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此后,各地相繼召開專題會議,動員部署公車改革工作,并明確本地公車改革的時間表。
如果從1994年算起,中國的公車改革已經有了20個年頭。這次全國范圍公車改革大幕開啟,標志著我國終于開始真正去啃最硬的一塊“三公”骨頭——公車改革。由此帶來的公車租賃、公車處置等廣受社會關注的采購項目也將成為下一階段政府采購需要面對的一項重要挑戰。
熱 詞7
信息公開
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4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要求著力抓好政府采購信息公開,逐步建立政府采購預算、執行、結果全過程信息公開制度。這是自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國辦首次提出加強政府采購信息公開。
財政部印發《2014年政府采購工作要點》,要求加大政府采購預算、采購過程、采購結果及采購合同等信息公開力度,強化審計及社會監督。
4月起,國采中心嘗試開放批量集采項目評標環節,通過開放評標現場,為供應商提供學習的機會,一方面讓投標供應商了解自身在哪些環節失分;另一方面,也讓未中標的供應商心服口服。
5月,青海、天津等地財政部門發文規范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同時制定標準化的采購公告范本等,推動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向標準化、透明化穩步邁進。
8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新修訂的預算法首次提到將政府采購的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這也將大大促進政府采購信息公開。
加大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社會各方的監督,將使政府采購在降低監督成本的同時提升監督效果。
熱 詞8
國家信息安全與政府采購
5月,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下發《關于進行信息類協議供貨強制節能產品補充招標的通知》。其中規定,“信息類協議供貨強制節能產品采購招標”中,所有計算機類產品不允許安裝Win8操作系統。此事引發各方熱議,專家指出,我國政府采購信息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而購買國貨是確保政府采購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徑。
另外,今年上半年,推進使用正版軟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組織了15個檢查組,對31個省(區、市)的市、縣級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開展全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均按期完成了省、市、縣三級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檢查整改任務。據不完全統計,檢查整改期間,中央和省、市、縣四級政府機關共采購操作系統、辦公和殺毒軟件592.09萬套,采購金額34.38億元。
在捍衛國家“網絡領土”方面,通過政府采購的導向作用培育國產品牌,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段。
熱 詞9
政采“聯姻”電商
引入電商平臺等新興采購模式,成為了今年以來各地創新政府采購組織形式、提升采購效率的新抓手。
3月,阿里巴巴和浙江省聯手打造了阿里巴巴1688.com網站“浙江政府采購”專區,供應商品包括U盤等辦公耗材。4月,上海市政府采購電子集市成功對接電商平臺,來自史泰博、晨光和1號店3家電商網站的耗材商品在電子集市上線銷售。6月,福建省莆田市政府采購“電子化大賣場”試運行,納入該賣場的商品種類包括電子產品、數碼外設、電器等,采購人可通過“電子化大賣場”專區鏈接到新蛋電商平臺進行網購;深圳市羅湖區政府采購中心搭建的政府采購網上商城在該區全面推行,50萬元以下政府日常辦公所需的通用類貨物均可上網購買。9月15日起,深圳市本級各單位采購小額零星商品的,可通過京東、史泰博兩家電商平臺選購,享受政府采購折扣價。總體看,將電子商務引入政府采購、實現采購人在線直購的地區已涵蓋省、市、縣三級。
“網購”正在改變著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現在它又將改變政府采購。今年以來,各地政府采購與電商“聯姻”的探索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各地的模式不盡相同,各有特色,有成效顯著的,也有尚需完善的模式,如何將“網購”的便捷與低價融入政府采購的血脈?或許,我們還需更多的時間來檢驗。
熱 詞10
批量集采創新
一年來,各地在落實推進批量集中采購改革工作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批量集中采購操作方式等進行了創新。
北京市對臺式計算機和便攜式計算機等能夠在季度內形成采購批量的產品試行協議供貨批量議價模式。即在北京市現行協議供貨制度的基礎上,保留產品可選、價格可比、服務高效等優勢,通過匯集采購需求,引入多種競爭方式,控制協議采購價格,實現政府采購質量、價格、效率核心三要素的平衡統一。
天津市在電子訂單采購的基礎上探索實行批量集中采購,實行批量集中電子采購。即依托于電子訂單采購的配置標準、數據積淀等良好基礎,同時通過匯集5萬元以下的零散采購量,形成規模優勢。通過競談確定中標廠家、再由廠家指定供應商的做法,以此保證價格的一致性和供貨渠道的穩定性。
廣東省針對通用臺式計算機、通用便攜式計算機、A4打印機、復印機、投影儀、掃描儀、碎紙機、通用空調機、復印紙9個品目,實施批量電子詢價。單次采購達到采購限額標準(預算金額2萬元)以上的,按省財政廳統一制定的基本配置標準確定需求檔次和數量,由集中采購機構定期批量匯總后,組織批量電子詢價,不再采取公開招標方式。
批量集中采購自實行以來,在建設節約型政府機關、促進廉政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在進一步推廣落實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各地通過將批量集采與其他采購模式“嫁接”,有利于此項工作更好地推開。
本版文字/樂佳超 戎素梅 馮藝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