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門之后曾昭掄
知大師之大仰高山之高系列之二十三
豪門之后曾昭掄
費孝通:“在他的心里想不到有邊幅可修。曾昭掄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學里邊,沒有這樣的人在那里拼命,一個學科是不可能出來的。”
唐敖慶:“在做人、處世、做學問方面給我影響最大的,當首推曾昭掄教授。”
“他高度近視,但查資料的速度卻十分驚人。只見他小跑一樣在書架叢中穿梭,很快抱出一摞書,摘完后又快速歸還原處,馬上又抱出一摞。蠅頭小字在卡片和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不少地方還貼上小紙條,精心寫著補充或注釋。無論是刮風或下雨,嚴冬或酷暑,總見他穿得比常人少,戴頂褪色的舊帽,腳趾頭露在鞋外,斜扣著衣扣,提著個舊書包,專心致志地做學問。”提及1958年后他到武漢大學執教時的情形,他的助手劉基萬許多年后仍記憶猶新。
他是曾昭掄,我國著名化學家,我國化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曾昭掄,字叔偉,1899年生于湖南湘鄉,曾國藩之弟曾國潢的曾孫。1920年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后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1926年完成博士論文并取得學位回國,任中央大學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應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劉樹杞之邀,任北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
費孝通回憶:“他為這個學科費盡心力,像一個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在我國把實驗室辦到大學里邊,據說他是第一個。通過實際獲得科學知識,他解決了這一個很基本的問題。”
1937年抗戰爆發,長沙臨時大學成立,曾昭掄趕往長沙。翌年初,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組成湘黔滇旅行團,曾昭掄與聞一多等教授是旅行團輔導團成員。為了旅行方便,旅行團成員大都身著短裝,曾昭掄卻與中文系的夫子們一樣,同屬“長衫黨”,身上的一件灰色長衫,后下襟總是沾著厚厚的泥漿。曾昭掄深得曾氏家族循規蹈矩、從不取巧的務實遺風,在路上行走,他總是沿公路大道,從不抄小道走近路。過黔西“二十四盤”山路時,所有人均走小路,呼啦啦瞬間而下。曾昭掄卻仍沿著公路,不偏不離地踽踽獨行,比別人下山多花上十幾倍的時間。
唐敖慶回憶:“每天早晨,當我們披著星光走了二三十里路時,天才放亮。這時遠遠看見曾昭掄教授已經坐在路邊的公里標記石碑上寫日記了。等我們趕上來后,他又和我們一起趕路。曾先生每天如此。看來,他至少比我們早起一兩個小時。”
在西南聯大,曾昭掄是化學系開課最多的教師。在李鐘湘的記憶中,曾教授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化學專業教授,而且還是一位國際形勢分析家,他在《西南聯大始末記》中寫道:“曾昭掄教授講授有機化學、無機工業化學,他能文能武,文章下筆千言,有求必應,對軍事學也有特別研究,整年一襲藍布長衫,一雙破皮鞋。有一次公開演講,他推斷當時歐洲戰場盟軍登陸地點和時間,深得某盟軍軍事專家的推許。后來盟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登陸的時間與曾教授的推斷僅差兩天,而地點則完全相同。”
曾昭掄還熱衷旅行。1941年3月,滇緬公路開通后,曾昭掄由昆明到滇區邊境實地考察。雖然只有十多天時間,但正如他在游記中提到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記,差不多每幾公里都有筆記記下來”。他的《緬邊日記》就是這次旅行的成果,1941年出版,收入巴金主編的“文化生活叢刊”。
曾昭掄有著旺盛的求知欲,研究問題經常達到忘我的地步。據說,一次家人久等不見他回來,出去一找,卻見他對著電線桿興致勃勃地講話,大約是在研究上有了什么新的發現。還有一次,他離開實驗室時,天下著雨,他明明夾著雨傘,由于腦中思考著問題,便一直淋著雨走,全然不覺。
何兆武回憶:“曾先生這個人非常有個性,藍布大褂總是破破爛爛,趿拉著兩只布鞋,不刮胡子,頭發也挺亂。聯大有些先生是穿西服的,比如經濟系主任陳岱孫,雖然生活很困苦,可是陳先生永遠西裝筆挺,頭發梳得一絲都不亂。曾先生恰恰相反,他是非常本色的,舊話叫作‘不修邊幅’,或者‘名士派頭’。他是20世紀20年代清華留美的學生,回國后在中央大學任化學系主任。我聽過一個關于他的小故事挺有意思。朱家驊做中央大學校長的時候有一次召集各系主任開會,曾昭掄來了,朱家驊不認得,問他是哪一系的。曾昭掄答是化學系的。朱家驊看他破破爛爛,就說:‘去把你們系主任找來開會。’曾昭掄沒有答話,扭頭走了出來,回宿舍后,卷起鋪蓋就離開了。隨后就在北大化學系做系主任。”
對于曾昭掄,費孝通這樣評價他:“在他的心里想不到有邊幅可修。他的生活里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奪志’的‘志’。曾昭掄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學里邊,沒有這樣的人在那里拼命,一個學科是不可能出來的。”
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的唐敖慶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也這樣說道:“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許多位老師、同事甚至學生給我以極大的幫助和影響,使我受益匪淺。在做人、處世、做學問方面給我影響最大的,當首推曾昭掄教授。”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落下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8月9日一顆名為“胖子”的原子彈又在長崎爆炸。當日本上空升騰起蘑菇云時,曾昭掄敏銳地意識到世界由此進入原子能時代。他在“第一時間”寫出了《從原子彈說起》一文,于1945年9月9日發表在昆明《正義報》上,并在此后一段時間里,與吳大猷、華羅庚等人以“原子能研究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參與了國民政府的原子彈“種子計劃”。
1946年夏天,聯大復員,三校北歸,而曾昭掄、吳大猷、華羅庚三大科學家先后赴美,翻開了中國原子科學史上的重要篇章。以后,國民黨研制原子彈的“種子計劃”由于種種原因胎死腹中,但曾昭掄并未停止對原子彈的學術研究。他將在美國考察期間所獲學術資料分析整理,汲取當時最新研究成果,寫成專著《原子與原子能》,1950年3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新中國建立后,曾昭掄回到北大任化學系主任。為了給新入學的同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他堅持給化學系一年級新生講授基礎化學課。1951年至1957年間,曾昭掄先后擔任了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
“反右”期間,曾昭掄被劃為右派,撤銷了高教部副部長等職。后應李達之邀赴武漢大學任教。在武大,他開創性地進行了元素有機化學這一新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在他的領導下,武漢大學很快建立了元素有機化學教研室,成為我國最早開展元素有機化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之一。他還以身患癌癥之軀組織撰寫了《元素有機化學叢書》,第一冊《通論》由他親自執筆。
然而,“文革”浩劫曾昭掄再遭厄運。在精神苦痛與病魔摧殘的雙重折磨下,1967年12月8日,已經先后痛失妹妹和妻子的曾昭掄,亦如一片孤葉,在“文革”的風暴中悄然逝去。
(陽籍)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