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采購報社主辦 財政部指定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
當前位置:首頁 >> 時政要聞 >>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困擾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困擾

欄目: 時政要聞 時間:2014-02-21 10:54:29 發布:管理員 分享到:

孫健 繪

中年職工奔波在單位和家庭之間,擔心抽不出時間接送孩子;青年白領穿行在擁擠的地鐵里,發愁買不起房子;大學生害怕畢業后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資”的試用;老人們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兌現、看病難上加難;公務員抱怨錢包癟、壓力大;農民害怕化肥漲價,糧價偏低;私企老板唯恐政策變動、眼下的生意不可為繼……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加劇,焦慮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專利,而漸成一種普遍心態。在許多人看來,身邊往往危機四伏,總有原因讓人感到不安。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所困擾?應該如何避免社會群體焦慮,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從今天開始,本版推出系列報道“關注社會焦慮”,希望讀者朋友們與我們一起探討。

——編 者

就業焦慮——

●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劇烈變革,原先的“保護殼”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閥”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們內心里埋下了焦慮的“種子”

7月底,當拿到那張薄薄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接續證明,劉繼軍長吁一口氣。他懸著的心稍稍有些寬舒。

上班、下崗、做生意、找工作……這一連串的變化,讓42歲的劉繼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

1990年,21歲的劉繼軍技校畢業后進入山東東南部某縣城機械廠,成為一名車床工。1998年,他已經是廠里的生產班長。正當他對未來生活無限憧憬的時候,國企改革大潮席卷這座小城。縣機械廠并入了市機械廠,劉繼軍下崗了。

10多年來,他的生活就像掉進了無底洞,心里總是沒著落。

劉繼軍說,剛離開工廠那會兒,仗著年輕氣盛,他學會了開車,家里湊錢買了輛小客車,在鄉鎮和縣城間跑客運,雖然十分辛苦,但收入不少,還算踏實。可幾年后,一次意外導致車輛幾乎報廢,他受到很大打擊,再也沒有了開車信心。

打那以后,他又和老鄉販賣過蔬菜、跑過銷售,生意總是賺少賠多。2007年,6歲的兒子上小學了,妻子又因病住院手術,家庭負擔更加沉重,劉繼軍的脾氣越來越暴躁。

2010年,劉繼軍通過招聘,成了市政公司的一名維修工,并將中斷多年的養老保險續上了。表面看,日子暫時穩定了,可他還是覺得底氣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資,只能勉強應付生活;將來,孩子要上高中、讀大學,單靠這些錢根本不夠。想想這些,心中茫然。

事實上,受就業焦慮困擾的何止劉繼軍這一代人。

在計劃經濟時期,城鎮職工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單位”中,單位發放工資,提供住房、醫療、養老等保障,賦予人們基本的“安全感”。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劇烈變革,原先由單位提供的“保護殼”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閥”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們內心里埋下了焦慮的“種子”,面對就業壓力和失業風險,變得焦躁不安。

從1998至2000年,國有企業共產生下崗職工2100多萬人,波及數千萬家庭,且主要集中在煤炭、紡織、機械、軍工等困難行業。其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有些問題至今仍在消化。

與此同時,1994年起,我國逐步改變大學畢業生分配制度,由國家統分向市場化就業轉變,提倡“自主擇業”、“靈活就業”。進入新世紀,各地大學繼續擴招,畢業生人數猛增,“就業難”從下崗職工向大學生群體迅速蔓延,就業焦慮從“4050”人群向“80后”、“90后”人群迅速擴散。

市場經濟充滿了誘惑,也充滿了風險。目前,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完善,尚缺乏牢靠的“社會安全網”。比如,失業救助、醫療保險、社會養老等基本保障制度還未真正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講,“靈活就業”也是“高風險就業”的代名詞。一旦失去了“單位”的保護,人們難免出現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難免產生無法回避的焦慮。

身份焦慮——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事實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離”

工作了5年,正準備結婚的王志強突然陷入了極大的焦慮:他和女友雖然都在廣州上班,卻都沒有廣州戶口!

沒有戶口,就沒法在當地領結婚證;沒有戶口,就難以申請經適房、廉租房;沒有戶口,將來孩子上學更是難題……

上大學、讀研究生、上班……王志強在這里生活了12年。猛回頭,他才發現:這座繁華的城市,原本就和他無關!

戶口一度是身份的直接標簽:沒有城鎮戶口,就沒有糧票、布票、油票,就無法在城市生活。改革開放30余年,戶口已不再承載糧油功能,但是戶口的附加值依然存在;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沒有戶口,生活并不輕松:

住房——高房價下,很多地方出臺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戶口人員多被排除在外。而保障房與商品房的差別至少在數十萬、百萬元以上。再加上住房、汽車限購政策的出臺,如果沒有當地戶口,兜里揣著錢,也難以買房、買車。

教育——盡管不少城市對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政策有所松動,但是戶口仍承載著較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北京沒有戶口就難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不用說小學、中學,單清華、北大等在京的招生指標就只能讓外地人羨慕。

社保——按照規定,用人單位要為員工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盡管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轉接制度已經建立,但由于社保待遇存在地域差異,不同戶籍的社保待遇并沒有實現均等化。

改革開放打破了舊的城鄉結構,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表面看,原來的城鄉分割、戶籍分割不明顯了,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體制保障,改變城鄉對立、戶籍限制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由此帶來的“人群排斥”,已經給社會留下深創巨痛,并在事實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離”。

應當承認,近年來,各地正采取措施,努力將公共服務覆蓋到更多外來人口包括農民工群體,可是,無論是藍印戶口,還是“綠卡”、居住證,都沒有實現真正的同城待遇;無論是“新東莞人”、“新深圳人”、“新蘇州人”,這些稱呼還是給不同人群貼上不同的標簽,人群“排斥”現象并未從根本上改變。

生病了該去哪里住院?孩子能不能正常入學?年老后能不能領到養老金……我國已有2億多農民工進入了城市,其中1億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其人口規模幾乎相當于兩個法國的人口總和。今后,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還會有更多人口涌進城市,其二代子女以至三代、四代……都會長期在城市扎根。在一些大城市,像王志強這樣的非農籍外地人口也會越來越多,人口的跨城市、跨區域流動將更加頻繁。不從根本上解決外地人(包括農民工)的同城待遇問題,就無法根除他們心中的焦慮。

財富焦慮——

●如果沒有“背景”,缺少資本,生“錯”地方,干“錯”行業……即使不斷地努力,也無法實現個人的既定目標,心態怎么會平和?

錯過了北京東四環邊上一套住房,在北京某報社工作的李正平整整后悔了6年。

當初,李正平已經交付訂金,可一時猶豫,最終還是放棄了。那時,這套房子尚不足80萬元,如今漲到380萬元。小李每月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在北京已屬中等。但就是這樣的收入水平,掙足300萬元,不吃不喝,也要30年。

可是,同樣是1998年參加工作,就職于證券公司的同學劉力在父母幫助下,很快就在北京亞運村附近買了一套140平方米的三居室,2001年又在郊區給父母買了一套房。2005年,眼看著房價要漲,劉力又在單位附近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如今,雖然劉力背負著不少貸款,可三套房子只住一套,另兩套出租,用租金還貸綽綽有余。而三套房子的市價已經超過了1100萬元。

當然,李正平也有房子住。他趕上了單位最后一次分房,以較低的價格分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老舊的“房改房”。雖然李正平沒有貸款,可與劉力相比,單房子的財富差距,已近千萬元。

娶妻、生子、請保姆……七八年來,李正平全家蝸居,生活十分局促,焦慮如影相隨。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秉承著勞動致富的信念,社會也給勤奮守法的人創造了致富機會。今天,財富積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從“勞動致富”向“財富致富”、“資本致富”轉變。其中,住房已經成為拉大財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學新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經過10多年的住房市場化改革,住房已成為五成以上家庭最重要的財產組成。一些擁有較大住房或者多套住房的家庭,財富得到巨大增值,而住房較少或尚未購買自有住房的家庭,財富差距被持續拉大。這種差距根本無法通過工資收入增長得到彌補,由此在一些人群中產生了強烈的失衡感、“被拉下”感。

更加令人警惕的是,由于轉型期社會財富分配機制尚不健全,財富分配向政府、壟斷行業、發達地區傾斜的趨勢未從根本上扭轉,人們的工資收入水平也在拉大。

有分析測算,如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3倍,行業收入差距超過10倍,地區之間的差距在2倍以上;基尼系數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國際警戒線之后,目前臨近0.5的紅線。

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短短10余年,人們的財富差距就由萬元級、幾十萬元級轉向千萬元級。在很多人看來,如果沒有“背景”,缺少資本,生“錯”地方,干“錯”行業,抓不到機會……即使通過自我不斷地努力,也無法實現個人的既定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心態怎么會平和?(文中采訪對象均用化名)

讓更多的人不再焦慮

●經濟社會結構的失衡使人們缺乏一種應對生活變化的從容心態,降低了幸福指數,強化了對未來前景的不安全感

公務員連年熱考,大國企萬人追捧,移民課熱火朝天……近年,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個現實值得關注: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財富,往往表現出一種焦慮不安、浮躁不定、緊張不已的情緒。這就是社會焦慮,它正成為當今中國一個明顯的時代特征。

焦慮感廣泛彌漫于整個社會之中,是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產物。隨著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原有社會關系打破,新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由此強化了人們生活的不確定性。一旦認為自己的未來不可預期,唯恐“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焦慮的種子就在內心萌芽。

社會焦慮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結果。飛船上天,蛟龍下海,高速公路貫通城鄉……這些年,我國各地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是,經濟發展并不意味著民生幸福的同步增長,物質豐富也未必換來百姓內心的安寧和美。

毋庸置疑,現在日子變好了,但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發展仍然滯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強。改革深入推進,不少人在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單位福利和單位保障之后,卻沒有被納入新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如果基本生活缺少“兜底”,怎能不對未來產生擔憂?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一些人進了城,卻無法融入城市;失去了土地,卻無法找到生計。面對這樣的現實,怎能不讓人慌恐?

歸根到底,產生社會焦慮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社會結構的失衡,它使人們缺乏一種應對社會變革、生活變化的從容心態,降低了幸福指數,強化了對未來前景的不安全感。而緩解社會焦慮,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改變失衡現象。

首先,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就業應當是任何社會優先考慮的目標。政府應創造條件,讓每一位社會勞動成員都能獲得一份有穩定報酬的職業。有了就業,就意味著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來源,就有了一個可預期的發展平臺,有了緩解社會焦慮的基礎性前提。

其次,大力推動社會公平。“房奴、車奴、孩奴”……現實中人們感受到的生活壓力,表面看是經濟問題,事實上也是社會問題,根本上講,是對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無奈與無助。上學、就業、個人發展……如果這些社會活動都能按規則運行,不是拼關系、背景,而是靠能力、水平,人們的不安情緒就會小很多。

第三,盡快完善民生保障。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降低人們面臨的社會風險,減少后顧之憂,對未來生活也就有了一個清晰的預期。一句話,當人們不再為基本生計惶惶不安時,社會焦慮才可能緩解。(北岸)

責任編輯:

本文來源: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本高清va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jizzjizzjizzjizz日本| 在线天堂资源www在线中文| 一级做a爱片就在线看| 日本一本高清视频| 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软件 |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 1300部真实小u女视频在线| 天天爱天天色天天干| 中国在线观看免费的www|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中文字幕35页|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久久亚洲综合色|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人与禽交videosgratisdo视频| 菠萝菠萝蜜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 人人超人人97超人人女|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色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avbobo网址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天|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