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省份GDP增幅下降傳遞哪些信號?
資料圖片:“十一五”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長11.2%。 新華社發。
上海市中心城區人民廣場俯瞰(7月21日攝)。日前,國內各省區市上半年經濟“成績單”悉數出爐,有九成省區市GDP增速同比回落,一些熱點地區減速尤為明顯。增速“普降”之下,存在哪些地區差異?區域經濟走勢如何判斷?地方“GDP沖動”能否得到抑制?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為此采訪了一些權威部門及人士。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新華網北京8月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葉鋒、潘林青)日前,國內各省區市上半年經濟“成績單”悉數出爐,有九成省區市GDP增速同比回落,一些熱點地區減速尤為明顯。
增速“普降”之下,存在哪些地區差異?區域經濟走勢如何判斷?地方“GDP沖動”能否得到抑制?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為此采訪了一些權威部門及人士。
區域經濟:“利多”還是“利淡”?
梳理31個省區市的經濟“半年報”可見,除新疆、西藏、貴州外,28個省區市上半年的地方生產總值同比出現下降,降幅從0.7%到9%不等。其中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降溫”明顯,中西部地區降幅相對較小。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經濟增速的回落,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我們是有意‘壓’著經濟增速往前走。”業內人士認為,增速的回落,說明國家適度從緊的調控政策取得預期成效。
比如,去年上半年海南曾以19.4%的增速領跑全國,但今年上半年則降至10.4%,落至全國中游;增幅大跌9個百分點,列各地之首。專家指出,作為海南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在調控之下大幅遇冷,是導致經濟整體回落的重要原因。
山東省濱州市欣盈紡織公司負責人梅建勛告訴記者,由于國家在電力、信貸、環保等各方面的政策都在收緊,想上新項目已經很難,從今年4月以來每月虧5萬元左右,形勢較去年同期更為嚴峻。上半年,山東經濟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
不過,部分地區的降溫也有“主動因素”,其增速放緩折射出地方在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的積極姿態。比如,上海上半年分別實現地方生產總值9164.1億元,同比增長8.4%,增幅較去年下降4.3%。在具體經濟指標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同比下降5.8%,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回落3個百分點。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說,一些經濟指標回落,除籌辦世博會等導致去年基數較高原因外,還有主觀調整的因素。比如,近年來上海每年淘汰六七百個落后產能項目,涉及工業產值兩三百億元;每年對外轉移的工業投資也超過100億元。自2008年以來,上海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年保持在10%以內。
上海外高橋碼頭集裝箱堆場遠眺(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區域差別:全力“保增幅”,加緊“調結構”
下半年經濟增速如何變化?部分地區“高歌猛勁”的勢頭暫時遏制后,“保增幅”心態是否會反而愈演愈烈?一些告別“高增長”的地區能否進一步打開“調結構”的空間?
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地區增速放緩的同時,傳統發展方式的慣性依然突出,值得警惕。
——“投資依賴”的增長態勢突出。內地某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出現小幅回落。而省政府和省內各地市則已簽訂責任狀,規定省長和10多個地級市的市長今年將共同完成“十大產業”900多億元的投資額。該省發改委的人士直言:“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沒有投資就沒有GDP和財政收入。”
——“三高”行業“逆勢”活躍。環保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高耗能行業增速呈上升趨勢,1-4月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新增污染物減排形勢不容樂觀。相關數據還顯示,云南、江西、福建、內蒙古、重慶和青海這六個省區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出現0.7%-2.1%的降幅,但其建材、冶金、化工、有色四大高耗能行業的用電量增長卻均在15%以上,最高的云南高達26%。
——“偽新興”產業苗頭顯露。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今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新一輪高潮,各地投資增幅趨于高位,但許多地方并沒有在技術上取得實際突破,引進和發展的仍是較為落后的產業環節,這將反而加大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
雖然中央確定今年的增長目標是8%,但大多數地區的目標都是兩位數,有近十個省區市更是提出未來5年“總量翻番”。經濟學家胡鞍鋼指出,有的地方負責人在北京開會講的是“北京話”即“科學發展”,回到地方講的卻是“本地話”即“加快發展”。
然而,一些較早進入轉型發展期的省市,面對增速降低卻相對“淡定”,其在產業結構方面的持續推進值得期待。
“上半年8.4%的增幅,還是高于預期的。”肖林說,“上海接下來重點要在產業結構、城市功能、服務水平等方面不斷提升。”
再如,北京上半年以8%的增長率“敬陪末座”。不過,北京市統計局局長蘇輝說,雖然GDP減速,但全市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提高。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的信息、商務、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3%、15.6%和10.9%。
車輛經過上海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放慢GDP腳步,追求GDP質量
面對多個地區的集體“減速”,經濟界人士抱以同樣的期待:不管速度是快是慢,都要更加注重發展的持續和成果的共享,更加注重提升GDP質量。
“我并不太懂GDP、增長速度這些東西。我最關心的是,經濟發展能給百姓生活帶來些什么?”從甘肅平涼來東部地區打工的農民工季寶良說。
“現在面臨的不是增長速度高低的問題,而是需要什么樣的增長?”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如是說。
“寧愿損失一點GDP,也要為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創造空間。”肖林這么認為。
上述理念在部分地區已成共識。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說,我國經濟發展應當降低自然、生產、社會等各項成本,追求少用資源、少犧牲環境的“品質好的GDP”。
與此同時,還要加快實現公眾切身的“增長感”。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國民收入增幅7年內超過1倍。中國社科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等專家認為,日本的計劃之所以成功,不僅是漲工資,還有相配套的就業體制、收入分配及社會保障體制等相關民生制度的跟進。
尤其關鍵的是,要加快改革創新,淡化對地方政府GDP總量、速度等指標的考核,突出經濟發展質量以及居民收入增長率、就業率、社會保障水平等民生指標的權重。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