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資源型城市如何走出轉型困局
趙謙:資源型城市如何走出轉型困局
在黑龍江省13個市(地)中,有各類資源型城市7個。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破解轉方式、快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從國際上看,德國的魯爾、法國的洛林、加拿大的薩德伯里、美國的休斯敦等都已成功渡過資源枯竭的轉型危機,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提供了寶貴經驗。為此,特提出如下4點建議。
第一,實施優勢組合模式,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優勢組合是指資源型城市除具備資源優勢外,還具有適度的產業優勢或區位優勢。這類城市或基礎設施完善,或交通條件便利,或接續產業已有一定基礎,通過綜合開發利用可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如,大慶市經濟轉型要走石油與非油產業并重的創新發展之路,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和高等教育(大學城)等5大主導產業,帶動城市發展不斷躍上新臺階。
第二,實施優勢延伸模式,促進產業一體化發展。優勢延伸是指資源開發基礎上形成的產業體系占有重要區域地位,是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具有主導產業的性質。通過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地區經濟優勢,既可選擇傳統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的“高加工度”轉型模式,也可選擇傳統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的“綠色產業”轉型模式。如,伊春可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中實現自身優勢延伸,向生態型產業經濟模式轉型,發展林區養殖、藥材種植、森林旅游、冰雪觀光等綠色產業。
第三,實施優勢互補模式,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互補是指將資源型城市轉型納入周邊城市圈中,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角度,選擇那些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并能產生經濟互補效應的產業,避免出現產業趨同現象。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等4大煤城,應依托牡丹江、佳木斯等區域中心城市,積極融入東部煤電化基地和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建設,結合城市群內職能分工,統一產業布局,正確定位職能,實現城市群內煤炭、化工、建材、電力、冶煉和機械加工等產業協調發展。
第四,實施優勢再造模式,促進新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優勢再造是指隨著自身優勢資源的衰退,必須因地制宜重新認識和確立新優勢,發展壯大新產業。黑龍江省的很多資源型城市擁有世界上最優質的黑土地資源,依托松嫩和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和東北亞經貿開發區,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狀況,以生態、特色、規模型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發展高效綠色農業和種植、養殖業及旅游產業,帶動具有資源優勢的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同時,加快謀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經濟轉型進程。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