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紅色歷史,莫讓饑饉重來
銘記紅色歷史,莫讓饑饉重來
■ 張澤明
光影變幻間,“十四五”的時間戳已確然印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回溯我們百年大黨帶領人民革命奮斗的過往,不禁感慨良多。不經向時饑饉之殤,哪知今日溫飽之福。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幾千年來都有一個溫飽的情結,億萬人曾同追一個小康的夢想。
曾幾何時,人民要飽嘗饑餓的苦楚。
封建王朝農民起義不斷,十之八九皆因百姓無糧可吃。即便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史籍中也不乏災荒之年流民饑苦的記載,朝廷只能遍施粥廠以安民心,但顯然治標不治本。即便在20世紀,饑餓也是百姓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看過馮小剛電影《1942》的朋友,一定對河南那場因旱災和兵燹而導致的大饑荒印象深刻。
曾幾何時,軍隊要忍耐饑餓的折磨。
1948年,陳毅輾轉到達陜北,見到我們的西北野戰軍戰士,曾動情地說:“西北野戰軍是作戰條件最苦的野戰軍。”彼時,戰士們一年多沒有吃到麥面了,小米也很難吃到,主要在吃過去喂馬的黑豆,即便如此,有時也經常供應不上,還要吃野菜吃糠。最艱苦的時期,軍隊餓著肚子連續同國民黨作戰是常有的事。
曾幾何時,國家備感缺糧的屈辱。
解放前夕,國統區物價飛漲糧食奇缺,以致北平重地,要靠美國的救濟糧生存。國民黨的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趁機操弄中飽私囊,內絕黎民之心,外失政府道義,高分劇集《北平無戰事》對這段歷史有傳神的演繹。而朱自清先生拒食美國救濟糧,最終不幸身殞,更為這段屈辱的歷史備添悲涼。
我們擁有今天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國家地位,是黨領導人民披荊斬棘革命建設的結果。在黨的領導下,歷朝歷代不可想象的全面脫貧攻堅已經完成,年輕一代已經不識饑餓為何滋味。這種歷史性的偉大局面來之不易,是人民之福、民族之福、國家之福。
然而,在建黨一百周年的歷史時刻,我們仍要正視發展經濟與糧食種植的矛盾。保住耕地18億畝紅線壓力巨大,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飯的發展脆弱性依然存在。無論是固守“粒粒皆辛苦”的傳統美德,還是審視當前農業的發展階段,國民都需要樹牢防止浪費糧食的意識。
我們仍要警惕外部敵對勢力的破壞。維護國家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與國防安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軍隊,需要充足的糧食儲備作為支撐。
我們仍要自省糧食安全保障的不足。國內雖然連年糧食豐收,但是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上下,相當于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手中有糧、心底不慌”成為國家穩定的最大底氣。
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所在。一個大國的雄心,要以充足的糧食供給來承載。法國諺語說得好,“沒有面包,到處都是憂愁”,要“珍惜角落里的糧食和錢包里的錢”。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饑餓留下的印象將永生難忘。今天的我們,一定要珍視黨領導下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珍惜黨領導人民奮力爭取來的和平發展的空間,銘記紅色歷史,莫讓饑饉卷土重來。
(作者單位:大連海關)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