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訓 守規矩
【弘揚廉潔文化 涵養清風正氣】
讀家訓 守規矩
■ 疏澤民
清代名臣張英,曾任翰林院學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為官數十載,忠敬誠直,被康熙帝譽為“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一直為后人景仰。近讀宰相張英的《聰訓齋語》,仿佛一股清泉,在心間流淌。
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意思是說,一個人要知足,安于本分。為人如此,做官也是如此,唯有守住本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才能讓自己心安。這里的本分,就是規矩,是底線。
身居要職,張英恪盡職守,謙和禮讓,勤勉清廉,兩袖清風。任宰相期間,家人與鄰居吳家有宅基地之爭,上書京城。張宰相不依仗權勢與民爭利,反而修書一封:“千里修書只為墻,讓它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勸家人主動退讓。張英的守本分,講規矩,感動了吳家,成就了聞名于世的“六尺巷”佳話。
六尺巷是宰相張英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一部厚重的家書,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樸實的道理:無論身居何處,都要守本分,講規矩,不越底線,不踩紅線。
好家訓,是啟蒙教育的好導師。在張英的家教熏陶下,其子張廷玉,雖官至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封三等勤宣伯,富貴壽考為有清之最,但他從不徇私枉法,而是盡忠盡責,有守有為,乾隆賜聯贊他“潞國晚年猶矍鑠,呂端大事不糊涂”。他在留給子孫的《澄懷園語》中說,只有安分守己,不愧不怍,才能求得心之真樂。秉承了家風祖訓,張氏后輩無論在朝在野,都能自律清廉,行善禮讓,為后世所稱道。
在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守規矩家風俯拾皆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節儉持家,清廉為官,寬以待人,寫下了“先憂后樂”的家訓。其子范純仁,繼承其父“儉廉恕德”的范氏家風,寫下了“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訓,與其家訓一脈相承。文學巨匠蘇東坡,銘硯教子,以題有《邁硯銘》家訓詩的石硯贈予長子蘇邁,告誡他“進道”“思予”“思生”,淡泊名利,靜以修身。清朝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崇德尚善,以家訓《十無益》垂范后輩。受林氏家風熏陶滋養,其后輩志存高遠,振綱達材,樹德建功,盛名在外。
守規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和教育后代的家風家訓。從“四知太守”楊震的“性公廉,不受私謁”,到樂羊子妻的“不飲盜泉之水”;從東漢南陽郡太守羊續懸魚,到唐太宗的“遠奢靡多勤儉”;從宋朝歐陽修教育做官的侄子“存心盡公”,到包拯教育子孫“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從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戀親不為親循私”,到鄧小平的“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堅決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這一路延續下來的清廉基因,都是守紀律、講規矩的文化傳承。
作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家教家訓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借鑒中國燦爛歷史文化中的寶貴遺產,汲取精華,加以傳承和發展。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慎獨慎為,嚴守紀律規矩,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筑牢拒腐防線,涵養良好的家風,清清白白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作者系安徽省作協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