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
本報記者 周黎潔
11月10日上午10點43分,“嘀嘀”兩聲輕響,記者的QQ上一個頭像在閃動。點擊后彈出的對話窗口里寫著:“你好,昨天我們開了全市采購辦主任會議。集中采購機構職能市場化在我市已全面完成”。給記者傳遞這個消息的人是江西省撫州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主任涂志堅。
記者隨即撥通了涂志堅的電話。電話那頭,涂志堅的語氣略帶興奮:“我們從10月份開始,就已經全面實現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了。”可能是感覺到記者沒有立即作出反應,涂志堅補充道:“這是我們8月下發的《關于實行政府采購機構職能市場化的意見》中明確要求的時間截止點。”
“您所說的全面實現政府集中采購機構職能市場化是什么概念?”記者問。“就是全市12個縣區所有的政府采購項目全部委托社會中介機構組織實施,采購辦只履行監管職責,不能涉及具體采購業務。”涂志堅說。
“撫州市比江西省的要求提前了差不多一年?”記者有些疑惑。今年5月21日,江西省財政廳、監察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實行政府采購集中采購機構職能市場化的意見》(贛財購[2010]15號),要求各設區市在2010年12月31日前、縣(市、區)在2011年6月30日前撤銷政府部門設立的政府集中采購機構,做到政府采購管采的徹底分離。如果撫州的情況真如涂志堅所說的那樣,那該市對贛財購[2010]15號文的執行速度確實有些出人意料。這其中難道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逼出來的市場化”
“對,比省里要求的時間提前了不少。但和我們原計劃相比,推遲了2個月。”據涂志堅介紹,如果不是唱凱堤決堤的災害發生,他們一定能按原計劃在8月底前完成這項工作。“早在今年3月份我們召開全市政府采購工作會議時,就已經統一了全市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的思想,并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市本級采購中心在2009年9月就完成了市場化工作。對撫州市來說,贛財購[2010]15號文更多的是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涂志堅說。
這樣看來,撫州市的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走在了贛財購[2010]15號文之前。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撫州市財政局副局長劉金躍感嘆:“這是被逼出來的。”在隨后的采訪中, 劉金躍將時間追溯到了2008年8月發生的一次“巨變”。
撫州市政府采購中心的變遷經歷了3個重要階段,并最終在此次市場化中成為歷史。按劉金躍的說法,撫州市政府采購中心的職能早在2009年7月就面臨終結。
在2008年9月之前,撫州市政府采購中心是財政局內部的一個業務處室,管采不分,行使集中采購和監督管理雙重職能。2008年8月,財政局成立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與采購中心合署辦公,人員編制沒有增加,除詢價采購外的其他所有項目均委托中介機構操作。劉金躍認為,撫州市集采機構職能進入市場化運作應該從這個時候算起。當時,財政局及市政府有關部門一直在研究政府采購中心的去向問題。直到2009年9月,市政府才最終下發文件將政府采購中心劃歸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配備編制3人。不過作為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一個業務處室,政府采購中心從來不曾運行過。而就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為新增的政府集采業務招聘人員、計劃實施培訓之時,贛財購[2010]15號文下發了,于是,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取消了該業務處室。
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的成立,使得撫州市財政局在政府采購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能增強,集采機構的職能削弱。“從管理體制建設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初衷是要實現管采分離,財政局集運動員和裁判員于一身的角色定位不符合法律規定。”劉金躍說。然而在2008年9月,“除詢價采購外其他所有項目均委托中介機構操作”的體驗讓撫州市財政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
在政府采購中心劃歸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之后但又未開始運行之前,市財政局為了徹底實現監管部門只履行監管職責不涉及具體采購業務的目標,將詢價采購也委托給了中介機構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感政府集中采購采取市場化運作帶來的好處,于是堅定了全市市場化的方向和決心。”劉金躍說。
涂志堅是在2009年3月調任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主任的。對于這之前的情況他提得很少。撫州市財政局當時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成立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的?為什么一年以后才將政府采購中心劃歸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涂志堅只強調了2點原因:一是招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很難把操作工作干好,不如讓擅長的機構和人員來干。二是政府采購中心和監督管理部門的關系不易理順,監管工作不好開展。他認為,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更符合管采分離的要求,更有利于政府采購監管工作的開展,也更有利于保護干部。
劉金躍為什么感嘆這是“逼出來的市場化”?“你說采購中心歸哪個部門合適?”劉金躍反問記者,“歸哪個部門都是公職人員做采購,都不合適。不好管,也沒法管好,也保護不了人。”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在撫州市政府采購中心職能市場化中,回避了一個敏感且棘手的問題——人員安置問題。由于2008年9月財政局成立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時,將原采購中心的人員全部轉為采購辦的人,而2009年9月政府采購中心劃歸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時,只是職能的劃歸不涉及人員調配,因此他們的市場化中沒有人員安置的問題。
專心致志做好監管
劉金躍認為,撫州市非常平穩、順利地實現了全市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11月9日召開的全市政府采購辦主任會議,召集了12個縣區的政府采購監管部門負責人、撫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人參加,會議的核心議題是討論如何解決集采機構職能市場化后面臨的具體問題。“核心問題有2個,一個是區縣沒有中介機構的,怎么辦?另一個問題是零星采購誰來做?最后,會議都給出了妥善的解決方法,接下來會形成文件發到全市。”劉金躍說。
撫州市12個縣區原來共存在3種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體制:一是監督管理機構和集中采購機構合二為一,既履行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職能,又履行集中采購職能。二是監督管理機構和集中采購機構在同一管理部門內部實行分設。三是監督管理機構設立在財政部門,集中采購機構設立在政府其他部門。“實行新的管、采體制后,原有的機構和人員都做了妥善處理和安排。”劉金躍說。
撫州市目前共有7家社會中介機構,全部為乙級資質。針對一些縣區沒有中介機構的問題,會議要求市本級的7家社會中介機構到各個區縣設立辦事處,配人員租場地,承擔當地的政府采購業務。針對零星采購誰來采的問題,會議提出了2個方案供選擇,方案一是財政能安排資金的縣區,由財政每年安排1~2萬元給社會中介機構,作為其承擔詢價采購任務的補償;方案二是財政不能安排資金的區縣,由中標供應商向社會中介機構支付成本性費用。
之所以以詢價采購方式來劃分業務,是因為在當地詢價采購幾乎等同于零星采購。從2008年8月開始,撫州市便不再下發集采目錄,而以采購金額大小劃分為大額采購或零星采購,零星采購一般采用詢價采購的方式進行。
據涂志堅介紹,撫州市本級的詢價采購由7家社會中介機構以月為單位輪流操作,無償服務。“即使是無償服務,7家中介機構還是爭相要做詢價采購業務。”涂志堅說。
據了解,幾年來,撫州市社會中介機構的數量從3家到5家再到7家,不斷增加。每1個進入撫州市政府采購市場的社會中介機構都要向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申請、備案。每年5月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辦公室會對中介機構進行年檢,并公布合格名單。合格者可以繼續在撫州市代理政府采購項目。如果一年內有2次有效投訴將被取消在撫州市內的代理執業資格。“財政部61號令剛剛下發,我們要結合部長令研究新的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劉金躍說,“目前我們在省里的規章制度下深化了2條,一是要求區縣政府采購管理部門至少配備3名工作人員,二是要求劃撥固定的業務經費。”劉金躍解釋道,這么安排是為了讓監管部門專心致志做好監管工作,放開手腳,大膽監管,“我在會上告訴他們,供應商的飯一口都不能吃。”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