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修法將成為政采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政府采購法》頒布十周年特刊】
修法將成為政采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訪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慧教授
她是我國政府采購理論的啟蒙者之一;她參與了《招標投標法》的起草工作,也是《政府采購法》起草顧問小組成員;她雖然身居教學管理要職,但從不懈怠研究著述,從不放松傳道授業,培養出了一批政府采購事業接班人,讓政府采購這門冷學問成為了一個學校的特色專業……她就是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慧教授。在《政府采購法》頒布10周年之際,這位理論的引導者和教育的先行者,有哪些感受和思考?日前,《中國政府采購報》總編輯顏曉巖與劉慧進行了面對面訪談。
修改《政府采購法》非常迫切,否則有些不良習慣形成之后,再想矯正比從零開始更難。
1、三個“從無到有”
《政府采購法》無論是從概念上還是從管理的所有權、主導權方面,都對公共市場管理做出了很明確的界定。
《中國政府采購報》:劉老師,您好!眾所周知,您是我國政府采購理論最早的啟蒙者之一。這么多年走過來,您應該對政府采購很有感情,很有感受。在《政府采購法》頒布10周年之際,我們很想聽聽您對這部法的評價和思考。
劉慧:如果從法本身來說,《政府采購法》實施后,我國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實現了三個“從無到有”。
第一是在政府采購領域,法律規章制度實現了從無到有,彌補了法律的空白。
第二是實現了政府采購監管體系的從無到有。在此之前政府采購的運行基本上都是各單位以任意的一種方式進行管理,但因為有了法,建立起相關的管理和監督機構,形成一個體系。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各單位規范的操作機制建設也實現了從無到有。比如,采購前期、中期、后期的操作程序是什么,在10年過程中逐步得以明確。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這部法牽頭,這三個從無到有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再擴大一些來說,《政府采購法》的確立實際上對公共市場、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建設,也發揮出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一是它實現了公共市場的機制建設。如果說市場分為公共市場和非公共市場的話,那么,這部法出臺之前,公共市場的管理機制和管理體制實際上是無序的,或者說是不存在的。當然《招標投標法》從某一個領域對公共市場的秩序進行了一些規范,但是它不是整體上的規范。而《政府采購法》實際上帶動了或者是規范了公共市場整體上的機制和體制建設。
二是它對公共資源的購買和分配也做了規范。應當說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非常關注公共資源分配。之前,我國對公共資源的購買和分配,實際上沒有一部法可以管轄這個領域。常見的形式也只是政府的紅頭文件,規定某個事項該如何做。因此,《政府采購法》的頒布真正實現了從法律角度去規范公共資源的分配。
三是實現了對公共經濟的有效管理,并逐步走向科學化。其實在《政府采購法》出臺之前,或者說在加入WTO之前,我國并不強調公共經濟,人們沒有把公共經濟當作一個研究領域來看待,也不怎么提公共市場和非公共市場這樣的概念。現實的結果是忽視了對公共經濟的建設,而比較重視對私人企業、普通購買的管理。
《政府采購法》無論是從概念上,還是從管理的所有權、主導權方面,都對公共市場管理做出了很明確的界定。所以,它不僅僅規范了政府采購領域中體制、機構、程序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我國在公共經濟、公共市場、公共資源方面的很多建設,而且是從空白的、沒有任何一個法律作為參照物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它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影響非常深遠。
2、《政府采購法》是一個利益綜合體
最后形成的法律條文是綜合各方意愿、平衡各方利益的一個結果。
《中國政府采購報》:剛剛您對法作了一個高度評價,肯定了它的歷史定位。但這10年來,我們在接觸實踐的過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這部法受到的非議。其實,不同地域、不同部門可能對這部法的理解不同,執行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彈性。在您眼里,這部法在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劉慧:當時在這部法的起草過程中,我們就有很多討論。其實有很多外國專家都建議把《政府采購法》寫成一個比較詳細、涉及采購程序、具體做法的法律。但國內的專家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建議越細越好,有的則建議應籠統原則些。但是原來建議對有些部分的原則籠統,也不是像出臺后的這般籠統。
在該法經歷“三讀”后,有些方面,我們原來認為應當稍微原則些,反倒比較細;有些地方應當稍微詳細一些,反倒籠統了一些。
《中國政府采購報》:這是為什么?是各方的意見不一致?
劉慧:對,我覺得就是這個原因。參加了那么多的立法研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起初,在起草小組小范圍研討的時候,法律的討論稿是比較細的,比如說公開招標應該保證多少供應商參加、應該有多長時間、怎么進行等這個全過程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后來到全國大范圍的研討時,各部委包括一些省份的代表參加進來,各代表之間的意見就不太一樣了。等到法律初稿提交到人大法工委后,法工委還要組織論證修改。后面的工作我們很多專家沒有參加。至于其中有什么樣的考慮,不是很清楚。但我感覺,最后形成的法律條文是綜合各方意愿、平衡各方利益的一個結果。
《中國政府采購報》:就像是一幅畫,自己畫,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風格來。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在上面畫一筆,最終這幅畫就不知道變成什么風格了。
劉慧:當時在參加立法研討時,我比較堅持的意見是,既然第一次出臺這樣的法規,加之在公共市場領域沒有類似的法規,而且會有類似的比如《招標投標法》的出臺,那么對待這樣的法應當謹慎。
我建議,法律管轄的范圍應當稍微小一點,可以考慮把貨物和工程先納入,服務后納入,以利于今后的調整。但可以想象,國家希望既然制定一個法律,就要把所有能管的東西全管起來。最后的結果是,涉及財政性資金的貨物、服務、工程都被統了進來。從零開始到管轄這么大的范圍,法律施行一開始就有一些機構覺得無所適從,執行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法律可以全面鋪開,但在實踐當中不一定能執行得足夠深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3、修法將成為新的里程碑
所謂的政府采購科學發展觀,就是應該把政府采購體系、機制建設放在解決實踐問題、長遠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
《中國政府采購報》:正是由于法在執行中體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業內對完善法規的呼聲頗高。
劉慧:我覺得,應當對這部法進行修改完善,修訂完再對細則進行建設。因為現在政府采購實踐的發展,已超出了法的涵蓋范圍。比如說電子化、協議供貨等。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的制度、手段和技術都已經在政府采購中開始應用。
如果總的法規沒有明確,而在實施細則中突然涉及到,這將會在實踐中產生一些誤區。就比如說電子化,《聯合國貿法委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示范法》中的一項規定是:即使實行電子化,也必須要保證紙質招標文件同時存在,以保證不歧視中小企業。因此,如果我們只在實施細則中推行采購電子化,而沒有在法律中加以規定,則有可能會因缺少從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地區差異等宏觀管理角度的考慮,而在實踐中產生新的矛盾。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在2007年時曾提出政府采購需要用科學發展觀來作指導。當時為什么提出這種想法,它的內涵是什么?
劉慧:我覺得政府采購雖然有了法,有了各種各樣的管理機構,但是不應該僵化。因為無論是法律還是理論,都是要服務于實踐的。而現實又是跟著時代在不斷變化。比如,當時我們制定《政府采購法》時想著怎么防止腐敗,有一種呼聲強調,如果《政府采購法》能遏制腐敗,它的立法目的就達到了。我當時是持反對意見的,腐敗問題不僅僅發生在政府采購領域,我們只能從制度上去防范腐敗,但不可能完全靠這部法去治理腐敗,它不是一個反腐敗法。
《政府采購法》要指導實踐服務實踐。因此,所謂的政府采購科學發展觀,就是應該把政府采購體系、機制建設放在解決實踐問題、長遠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現在可以用實施細則來調整,但3年、5年后還會修改。我們不能那時侯再說,現在的規則是不對的。實際上,國外的法規都是每3年或5年進行一次完善。
《中國政府采購報》:一晃都10年了,我們的法還沒有調整過。
劉慧:對,所以我覺得修改《政府采購法》非常迫切,否則有些不良習慣形成之后,再想矯正比從零開始更難。
《中國政府采購報》:但我們明顯感覺,我們法律的更新速度特別慢。10年積累的問題不少了,可到現在《政府采購法》的修訂還沒列入議程。
劉慧:應該說已經慢到一定程度。不妨設想一下,經過10年有法護航的實踐,如果現在把法的修改列入議事日程,那將促使大家回到理性、客觀、科學的層面來研究問題、討論問題,非理性的聲音自然會減少。如果能這樣,這將是政府采購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4、理論和現實應有機結合
政府采購領域確實應有更多的理論專家深入到實踐中去研究現實問題,然后針對現實提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依據。
《中國政府采購報》:從最早的招投標到政府采購,再到近年來提出的公共采購,您自身的學術研究體系在不斷豐富發展。您是如何對待理論研究工作的?
劉慧:我覺得,政府采購是綜合性的專業,涉及管理、法律、經濟貿易、政治制度等,需要融合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思想,才能有所發展。而政府采購完整科學的理論框架和體系,一定是各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共同建設。
《中國政府采購報》:在過去,國外的經驗和理念往往會成為我們研究或立法的直接參照。您認為,當前國際上有哪些成果能為我們提供借鑒意義,或者說政府采購未來應該吸收哪些方面的內容與國際接軌?
劉慧:我覺得,我們應該吸收一些國際上的公共市場和公共經濟理論。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什么?
劉慧:我國自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實際上是沒有公共經濟、公共市場概念,全都是計劃經濟,不需要什么理論,只要設計政策就行。
但是,當真正走向市場經濟時,就要有科學的手段加以調控管理。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措施、理論。比如,匯率要調整0.1個百分點,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應該有一個科學的預期。這個預期是建立在理論測算的基礎上的。政府采購也一樣,當我們想制定一個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它執行的效果在什么程度上能夠保證既鼓勵了中小企業又不傷害大企業的利益,這需要有一個度的把握。在公共市場、公共經濟方面,國外理論是比較成熟的,其科學性值得借鑒,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畢竟各國的體制、環境都不一樣。
《中國政府采購報》:記得有一次跟您聊天,您提出一種觀點,說現在理論和實務的互動處于一個比較差的時期,這其實涉及理論和實務的結合度和適應性問題。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劉慧:政府采購是一個綜合各個專業各個學科的領域,出現的問題也反映在各個層面上。既然是這樣,就不可能在理論上開出一劑藥來根治百病。
現在,有個比較好的趨勢是大家開始重視理論和現實的結合,但還沒完全做到。政府采購領域確實應該有更多的理論專家深入到實踐當中去研究現實問題,然后針對現實問題提出一些辦法,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依據。這是下一步政府采購領域的專家們需要著重思考的地方。
5、政采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
將來修訂法或制定細則時,如果有一批善于思考又有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人參與,就不會像我們過去那樣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政府采購報》:從這幾年您的工作來看,您對政府采購專業人才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包括設立本科政府采購專業方向、前段時間舉辦的首屆政府采購大學生論壇等。10年來,專業人才在政府采購領域一直很缺乏。
劉慧:回想起來,從開始帶研究生到現在差不多10年了。國際關系學院應該是最早開展全國政府采購研究生方向教育的高校。2006年,我們覺得整個政府采購領域比較缺乏相關人才,再加上教育部希望每所大學在開設專業時體現自己的特色。所以,當學院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提出既然我們的教師團隊在政府采購方面有這么多的建樹、成就,為什么不把它當作一個專業來發展?
《中國政府采購報》:在政府采購學科建設上,國際關系學院積極作為。
劉慧:經過2年的申報和建設,2008年國際關系學院政府采購專業方向的本科開始了首次招生嘗試。
有件事我覺得很有意思,去年我們主辦了一個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外的專家在會上也提到了人才培養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這個領域缺乏專業人才,這是我們原來沒有想到的,也為我們開展政府采購學歷培養提供了很多信心。
其實,這個領域需要年輕人、新生力量的參與,我們應該有更多的專業化人才進入這個領域,為它積累經驗,使它發展得更加科學、合理。試想一下,如果將來修訂法律或是制定細則時,能有一批善于思考又有專業背景和一定實踐經驗的人來參與,就不會像過去我們這批人那樣摸著石頭過河。(本版文字/趙家旺 賈璐)
【記者手記】小事中見劉慧
本報記者 賈璐
晚上10點,國際關系學院一片靜謐。位于學校東側4樓的辦公室,泛出淡淡的白光……
這就是國關學生、老師口中以校為家的劉慧書記的辦公室。據說劉慧是沒有上班下班概念的,因為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學校的行政工作,所以她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做學問。有許多學生都表示曾在晚上收到過她的指導短信。
我見過劉慧兩次,每次她都是穿著有暗紋的白襯衣配黑色職業裙,個子很高,瘦、白、眉目清秀,面帶微笑,舉手投足彬彬有禮,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束清冽的月光。
據跟她相處多年的老師介紹,她溫婉的外表下是顆非常包容的心。她的同事、下屬甚至學生,在劉慧面前有什么不同的意見都可以提,用什么表達方法提都可以,因為她能營造出一種讓大家暢所欲言的氛圍。而有些過激的表達,她也從不會放在心上。
但是讓人對她刮目相看的是,她外表溫婉,處理事情卻很有魄力、很有膽識。如,2003年“非典”期間,就在校內校外一片人心惶惶中,劉慧親自操刀,為學校的某物資采購項目主持了招標活動。
劉慧的學生對她非常崇拜,崇拜她的學識,崇拜她對于事業的那份執著與熱愛。
“在籌備首屆全國大學生政府采購論壇時,劉老師要求把每一分錢用好,我們為獲獎者準備了豐厚的獎品,組委會的花費卻是能省則省、錙銖必較。”劉慧的學生張睿君告訴記者,平時,劉老師還會親自把用過的單面紙收集起來重新打印,或是做成簡單的記事本。在工作中這樣注重節約的老師,對學生卻又那么大方。
“在開會訂餐時,我們劉老師會主動要求吃披薩,說要給我們改善伙食。還有一次,在我們師生聚餐中大家隨口聊到現在很難吃到正宗的油條,她馬上就告訴大家第二天都別吃早餐,她會給我們全專業的人帶她家旁邊賣的絕對正宗的油條。”雖然貴為一校書記,但她的學生們習慣用“我們劉老師”來稱呼她。幾乎每次上課,她都會給學生帶些小禮物、小糖果,許多學生都收到過劉慧老師以這種方式傳遞出的溫暖關懷。
讓學生們津津樂道的還有劉慧的平易近人。“我們劉老師可沒有官架子,我們跟她交流常會忘記這是一位頂級專家、一位領導,都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也經常有本科生同學跑到辦公室請教,無論老師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詳細解答每一個問題。”一位名叫譚天海的同學也說:“我們劉老師對學生特別好,學生有什么難處、急處去找她,她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解決。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一旦有事找她,她總是當天就能抽出時間幫忙解決,從不以公務繁忙推諉。”
劉慧確實沒有官架子。一位與她共事過的專家回憶:“她真是完全沒有官架子!有一次她約我們在她們學校的對外餐廳吃飯,菜上的比較慢,她就一遍遍親自去催,溫言軟語地跟廚房師傅講‘我們的菜能上快一點嗎?’你說這要在別的學校,書記來吃飯,學校餐廳肯定早列隊服務了。”
她甚至還會為學生代勞做一些雜事。“記得首屆政府采購大學生論壇籌備的最初階段,我們的工作人員去旁邊的賓館訂房間,結果很驚訝地發現劉老師已經幫我們預定了。她那么忙還替我們做這些雜事,我們非常感動。”參與論壇籌備工作的巴揚同學告訴記者。
而陳笑涵同學則跟記者分享了劉慧老師熱愛生活的另一面:“我們劉老師會跟我們一起唱KTV呢,而且《青花瓷》、《稻香》這些周杰倫的熱門歌曲她都信手拈來,毫不示弱,唱到情動時還會隨歌起舞。”
作為高等院校的領導,作為政府采購領域的學術大家,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學術研究之外,還能學唱流行歌曲,確實難得。國際關系學院田杭利老師說:“劉書記走到哪都在學習,面對誰都在學習,學專業、學生活,甚至會向學生學習最近流行什么書呀什么歌。這樣好學,怪不得她能那么早提出政府采購概念。”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